站穩(wěn)ABC磚業(yè)領域
遇上一位好老師,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一生。
大學時就讀教育系的曾志朗,原本對系上課程興趣缺缺,直到遇見胡教授。
胡教授在系上教的是心理學,他自行編撰了一本講義,論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他不強調佛洛依德的心理理論,而是教導學生如何探究心智科學,如何透過實驗建立人類學習機制,如何量化心智的構成,如何觀察動物的心理行為等。
修過這門課后,曾志朗深深愛上了心理學,從此與心理學結下一生不解之緣。
他在政大取得碩士學位后,又遠赴美國賓州大學繼續(xù)攻讀博士,在一個實驗心理學研究團隊中,進行語言學習的研究。他認為人類的記憶并非僅藉由單一的一套系統(tǒng),語意的記憶及訊息傳輸的記憶應是透過不同途徑形成的。
在進行了許多實驗后,他成功證實其理論的正確性,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在“認知科學”領域打下深厚的基礎,站穩(wěn)π型人的ABC只腳。
雙磚長的完美組合
留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曾志朗,并未因在認知科學上的研究成就而驕傲自滿,反而更積極延伸思考觸角,嘗試探究人類認知的真正機制。他開始大量涉獵“神經科學”的書籍,學習有關神經的基礎知識,探索人類及動物身體中錯綜復雜的神經構造。
“為什么有些鳥會唱歌?有些鳥卻不會唱?”曾志朗注意到這個奇怪又有趣的問題。
經過長期研究后,他發(fā)現當鳥類過了求偶期,左腦神經就會大幅萎縮,以致無法唱歌。但到了隔年夏天,左腦神經便會恢復原狀,此時又可以發(fā)出悅耳動聽的鳴叫聲。原來鳥類會不會唱歌與它們的大腦有關。
他也深入研究人類腦神經和語文能力的關系,探討閱讀過程中腦神經的運作方式,同時針對失語癥及失讀癥患者的語言行為進行實驗,并將研究成果發(fā)表在guoji期刊上,成為神經科學領域的ABC磚家,站立起π型人的第二只腳。
曾志朗隨后返國服務,更積極地緊密結合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以兩個不同領域的磚業(yè)知識相互激蕩與撞擊,產生更耀眼的火花,也在競爭激烈的學術界中,走出一條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康莊大道。
他在國內大學設立研究中心,進行整合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的跨領域研究。
“鳥類大腦與人類大腦有什么異同呢?”曾志朗開始深思這個問題。
他在鳥類大腦中找到主宰唱歌的神經,也在腦傷患者的大腦中發(fā)現影響行為能力的關鍵。他更擴大研究主題,分析人類閱讀文字時大腦神經的反應與變化,并與醫(yī)院合作,探討自閉癥與學習障礙患者的大腦神經運作方式。
他在研究中發(fā)現真的有人聽到鋼琴聲,大腦就會浮現藍天的畫面;也有人聽到薩克斯風演奏,眼前就會閃出霓虹燈。
如果曾志朗只鉆研認知科學,便不會了解大腦構造的奧秘。
倘若他只磚精神經科學,也不會知曉大腦神經對認知行為的影響。
曾志朗的雙磚長在個人的研究領域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構成了ABC完美的組合,也是π型人能產生ABC實質效益的實證。@
摘自 《π型人職場必勝成功術》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