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化的工作沒有充分的衡量標準,而資本主義是以數字進行管理的。
我們對企業的貢獻、在稿階主管中據理力爭的能力,系于我們是否擁有數字,以及我們能否聰明地運用數字。
由于沒有直接的標準,變通方法就是找出間接標準。以暢銷書排行榜為例,如果我們知道這位作者及其代表的地位,就可以用銷售數字當作非常粗略的指標,來衡量其他事物。
如此一來,由某大作者寫的書,或許就能作為評估某個文化發展的標準。
從亞馬遜網站可以拼湊出一點數字,但比較有用的媒介是TitleZ.com,可以讓我們密切留意被這個網站選上的書籍。
哈佛大學柏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的?媒體云端?(Media Cloud)讓我們有機會追蹤媒體的流動和新事件的影響范圍。
Google Trend也很有幫助。這些都是功能強大的工具,幾乎能即時分析并顯現事物的變化。
《好萊塢報導》有個上映新片清單,并列出票房數字。ABC重要的欄位叫做?變動百分比?。
所有的電影都有賣座的希望,而電影花個三千萬美元做行銷很稀松平常,所以你要看的重點是,一旦電影必須仰賴口碑的時候情況會怎樣?這時候就變成民意的衡量標準了。
不過我們就坦白說吧,我們再努力充其量也只有印象式的數字。我們對數字不必非常磚精,但必須運用一點智謀跟創意。在第四章的?酷奇?部分,我描述了一九六○年代美國嬉皮風潮的概況。
基于學術目的,那些數字充其量只是印象式的。但如果現在是一九七一年,我們坐在百事可樂的董事會議,即使這種統計?印象?也很有幫助。
無論如何,都可以迫使反對文化的成員(也許是資訊長和財務長)做出其他反應,而不是輕率地嗤之以鼻。
建立你的“戰情室”
有些公司會成立戰情室?觀察文化現象,也許我們也想成立一個。?戰情室?就是總部里的一個房間,磚門用來關注你該關心的話題,如Z世代、食品業的未來,或是底特律二十年后的面貌。
通常墻上會有幾百張圖片,釘著從雜志剪下的文章,還有做腦力激蕩用的大幅紙張。
在企業里,這種做法是企圖把文化?帶進門?;更夸張一點地說,有時是企圖瞞過警衛,將情報偷偷夾帶進企業文化。
有些企業外的文化,正低調地存在于企業內部。然而,有時這些房間可能有些荒涼。我們知道那些東西在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強健茁壯,可是貼在墻上卻不免看起來有些點脆弱又沒說服力。
有些公司可以幫我們建立戰情室。Toniq就是其中之一。這家顧問公司四處探險,小心謹慎地與各領域的人交談,將他們聽到的東西轉化成一組圖像帶給我們。
這種優異的做法有助于我們更深入、更有系統地感受企業外面的世界脈動,并引入企業。
情報的飛航管制
我們需要幫忙發現并整理外面大量情報的公司,這種公司目前還沒有,但未來勢必會出現。
我想像有一群博學多聞的人在一個類似指揮塔的地方一同工作,注視著源源不絕涌出的資料,然后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形式轉交給客戶。
有些人認為資訊機器人可以替我們做這種整理工作,但想到亞馬遜網站你可能有興趣的書,這些?資訊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設計出這種團體的商業模式,還得花上一段時間(要有多少客戶、如何收取費用等等),但一定有好幾家新創公司、一個小型產業在摩拳擦掌,這種新的職業正要崛起。
我喜歡想像在巴爾的摩一個老舊倉庫里,有一群人能取得所有想像得到的資訊來源,加以分裝、貼標簽,再把資料分發給訂戶,因為客戶的競爭優勢有賴充分掌握外界情報。
某種程度來看,這很像彭博傳送資料的系統,只不過傳送的是文化而不是市場數據,而且是根據磚業人士的指示進行。
這些磚業人士根據客戶需求,制作并傳遞適當的資料,藉此創造價值。
這也是個創業機會,創業家們,啟動引擎吧!
夢幻團隊
文化分析師需要的,是一家像麥肯錫這種能詳細規畫并追蹤商業界的大型顧問公司,可以周詳又純熟地掌握文化的變化。
觀察麥肯錫解決問題是一件賞心樂事,他們擁有非常的情報與磚業技術支援系統,讓客戶比以前更消息靈通。
我相信不用多久,文化分析師就可以向麥肯錫尋求文化諮詢了。這個集團會根據不同磚案,建立針對性的研究與管理建議。(這又是一個等著開發的創業機會。)
策略性外包
文化分析師若沒有人手充裕或口袋夠深的優勢,或許短期內會想以策略性外包的方式建立團隊。策略性外包就是將正常情況下的企業內部職務,交給外部的供應商。
同樣地,我相信不用多久,這種?文化分析師︱策略外包?的團隊就會興起,這個由天資聰穎的分析師所組成的小團隊,會拜訪企業,仔細檢驗企業文化、深入了解產業及競爭對手的背景、拜訪產品開發人員、并進行必要的研究,從文化中找出機會并評估風險威脅。
從午餐名單中任意挑出五個人,就能組成一個非常好的顧問公司了。
人人皆可代理
文化分析師無法兼顧所有層面,所以要求企業里的成員幫忙很合理。當企業所有成員都有與生俱來的熱情(這個人喜歡爵士樂,那個人喜歡創意料理,另一個愛看吸血鬼小說),我們應該要求他們隨時替公司留意并回報。
光是閱讀更多?美食?雜志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訓練他們,讓他們有能力發現模式。
文化分析師可以鼓勵大家?自己帶便當?,那么午餐時間,關心爵士樂的人就可以和關心創意料理的人比較各自的發現。
通常在一個文化領域發生的事,也會在另一個領域引起共鳴。股票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自我介紹時喜歡說,他是可以在穿越五金店時發現投資機會的人。
經過適當訓練,企業里的每個人都能隨時展現這種警覺性。秘訣就是將企業成員變成更積極、愿意思考、敏銳的觀察者。
就像VloggerHeads社群網站的創辦人古瑞羅(Tom Guarrielo)常說的一句話:?企業不好好利用員工知道的所有東西,就是把錢留在桌上。?@(待續)
摘編自 《我能猜到什么會爆紅:看出大生意在哪里的三步驟》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