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后工作,別太在乎薪水!”臺大校長一席話,換來一批學生要他去撞墻。內心感觸是復雜的,這是一個苦口婆心的觀點與立場,帶有其爭議性,但至少這封信的內容不會是令人昏昏欲睡的講稿──激勵大于激進,像根刺針般刺入新一代求職者的思緒中。
我目前從事藝文相關,不是賺錢的好工作,case by case是家人的常態垢病,這個圈圈,大家對談論價錢更為敏感──藝術本身很難計價,這是文化產業的曖昧面,說是瀟灑也好、自憐也罷,我們的思維大多是:“若任何環節都要計價,有太多事(作品)是不可能出現的。”因而,評估的常是一個價值觀與信念。
離開學校至今,甫踏入職場,深切感受到有太多事是學校不曾提及,正因臺灣的企業常向國外取經然后胡亂演化,導致勞資關系異常淺薄,我想校長在向學生喊話之余,也應該試著對產業界敬告一番。
一位修理火車煞車的磚業職人:臺鐵退休的78歲老師傅,培養接班人的首要條件是“學歷越低越好?”這道出許多東方傳統師徒關系的背后涵義:師傅喜歡吃苦耐勞、肯在ABC線流汗的員工;而徒弟也能純粹的景仰可在家安養天年,但不領車馬費,自動自發回臺鐵傳授畢生使命與技術的師傅呀!◇
──摘編自“不累生活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