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作者創作生命的一部分,也展現了作者內心的真實狀態。因為生命的經歷、生活的經驗塑造了作者的心靈,作者也將這些心靈感受透過思考和語言轉化成為作品,有時對于同一個主題,會因心靈感受的不同而賦予不同的的意義。
有時作者有意將隱含的意義放置在作品之中;有時作者卻是不自覺的將生命感受深埋在作品之內。既然文章作品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結晶,要真正了解文章內涵就必須對作者生命歷程有深刻的了解。
柳宗元的“江雪”及張志和的“漁歌子”都是在描寫江邊釣魚的情景,但是在了解他們的生平背景之后更會有一番景象,作品如其人,展現了作者的生命經歷,也展現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里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出生于長安京城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父親也頗受當世敬重。他二十一歲,登進士第踏入仕途人生即意氣風發。德宗貞元十九年,柳宗元被拔擢為監察御史,極力想要革新政治,但因改革步調太快引起政爭,革新運動失敗。后來宦官及舊有勢力進行反撲,結果柳宗元貶謫帶罪為永州司馬,此時他母親的辭世,這對他更是雪上加霜的打擊。
在被貶的歲月中,柳宗元仍然想回朝廷,他曾拜托友人向朝廷表明自己想要再次入朝,每當皇帝生日時也常寫文章祝賀,然而朝廷相應不理,朋友紛紛走避,柳宗元深感絕望。后來他突然接到回京城的詔書,本想可以回到京城,但卻因敵對勢力,使他再度被外放到比永州更荒涼的柳州。他再回朝廷的希望,由希望轉為失望,由失望變成絕望。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千山”會“鳥飛絕”;“萬里”會“人蹤滅”這正是柳宗元現實生活中的寫照,朋友再多;希望再大,他感受到的只有“絕”與“滅”。在這充滿失意、絕望、孤獨的氣氛,他仍然的希望再回朝廷,然而回應卻是凜冽而無情,難怪“孤舟蓑笠翁”會“獨釣寒江雪”。垂釣本求魚,然而只有冰雪冷漠以對。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本名龜齡,浙江人。唐肅宗時待詔翰林當官。但是后來因事被貶,他從此以后不再對仕途有任何希望,磚心修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隱居江湖,寄情山水,修煉心性。
我們由“西塞山前白鷺飛”與“桃花流水鱖魚肥”就可看到寄情山水的張志和已能放下繁華,充分享受山水之美。相對于“稿官厚祿”的“青蒻笠,綠蓑衣”正是張志和絕意仕途后的真實寫照,修道求真生活簡單,雖然有時物質生活有些不便的“斜風細雨”,他也“不須歸”了,不會再想回朝廷中了。
閱讀文章作品就如同閱讀作者生命歷程以及作者對世界的看法,所以想要真正有效了解作品就必須了解作者的背景知識。@*
(weiab.tuozhan.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