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老師爭權失敗的孩子。老師用稿壓磚制手段壓迫學生屈服時,學生會找適當的時機報復。
2、被虐待的孩子,生活在行為及語言暴力家庭,父親很兇,經常毒打兒童(經常被打得淤青、頭破血流)或咒罵兒童:“你不要回來了,你死出去!”屬于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在家受虐待的兒童〈我不好〉長大之后,也會覺得天地不仁〈你不好〉而怨天尤人,處處找人報復。
1、主要的行為特征:破壞
2、表象行為是:〈攻擊的行為〉
(1)、一方面不喜歡自己、自暴自棄〈不寫作業、在校園晃、整看漫畫書、打電動玩具〉午睡吵鬧、大吼大叫;以針或圓規、螺絲起子扎自己的手。(此部分表達我不好的感覺)
(2)、另一方面用攻擊行為發泄情緒(此部分是你也不好的行為表現):
(Ⅰ) 不斷對小朋友及老師惡作劇,各種調皮搗蛋的行為(如:趁老師不注意時,偷打其他同學;躲在教室門后,老師進來時嚇唬老師)不斷出現。
(Ⅱ)偷竊老師或同學的財物;破壞學校公物如書桌、窗戶、公布欄將東西刺得破碎不堪,以美工刀亂劃;用螺絲起子劃老師的車子;刺破車子的輪胎。
(Ⅲ)陰險斗狠、挑釁毆打師長;校長糾正時,握拳面色難看。被老師糾正時會怒罵老師,對家長有時也會大小聲,甚至罵三字經。只因別人瞪他,便罵臟話、打人、揍人 。
(Ⅳ)傷害、虐待動物,如拿石頭丟蜜蜂,捏死蠶寶寶,剝蝸牛殼,摔破鳥蛋。
(Ⅴ)制造事端、滋生是非、任意欺負人,如打屁股、打頭或肚子、吐口水、把別人的東西推倒或丟掉;欺負弱小,踢、咬、抓傷同學;亂踢、亂打,拿石頭丟人、拿椅子或東西摔人 。
(Ⅵ)大、小便失禁,穿衣服不整齊、將沙子撒向空中、檢起樹枝亂揮舞,鄰近同學因此常常受害,不聽指令、亂跑出教室,用此等行為引起老師的困擾,惹老師生氣。
(Ⅶ)結伙擄人勒索
對父母及老師的建議:
透過合理的結果,一方面讓該生學習為自己的攻擊行為負責,另一方面讓該生學習行為與結果的合理關系。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