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聽聞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它說的是一間廟里原來有一個和尚,自己天天去挑水喝;后來又來了一個,兩人每天一起抬水喝;等第三個來了以后,因為三人分工不均,結果誰都不去打水,大家都沒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喝,其中蘊涵著外部性原理。假使其中一個和尚去挑水,其他兩個必將享受不挑水而直接喝水的福利,也就是說這兩個和尚得到了正外部性。
假使其中兩個和尚去抬水,剩下的那個也將享受不擔水而能喝水的福利,也就是說這個不擔水的和尚得到了正外部性。正因為總有人能“不勞而獲”,參加勞動的和尚必定都希望自己能不勞動而直接獲得福利。
于是,三個和尚就沒水喝了。由此可見,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件事,都會對其他的個體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經濟領域尤為明顯,任何一種經濟活動都會對外部產生影響,比如,汽車運輸必然會產生廢氣污染環境,而植樹造林發展林業就會形成改善環境的結果。這就是經濟的外部性。
經濟學這么說
外部效應(externality)又可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的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對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強加了成本或賦予利益,對旁觀者造成損失或利益的情況。
這種影響并不是在以價格為基礎的交換關系中發生的,因此其影響是外在的;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利益損失(成本),可稱之為“負外部性”;反之,如果帶來的是利益增加(收益),則可稱之為“正外部性”。
全體社會成員都可以無償享受的公共財,可以說是正外部性的特例。個體經濟活動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可謂個體(私人)成本和個體(私人)收益,而這一活動帶給旁觀者的額外成本和額外收益就是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
經濟生活中的外部性是廣泛存在的。養蜂人放蜂使果農收入增加,企業的技術發明被其他企業無償使用等,都會產生正外部性;而化工廠向江河排放污水就會有負外部性。
私人消費也會產生外部性,如吸煙、開車都會造成空氣污染,半夜放音樂給鄰居帶來的噪音等,都產生負外部性。
外部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兩種。所謂外部經濟就是:某人或某企業的經濟活動會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好處,但此人或者該企業卻不能由此得到補償。
所謂外部不經濟就是:某人或者某企業的經濟活動會給社會上其他人帶來損害,但此人或該企業卻不必為這種損害進行補償。
知識鏈結
稿斯定理(Coase Theorem) 這個定理是以提出者經濟學家羅納德?稿斯(Ronald Coase)命名的。根據稿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么私人市場總能解決外部性問題,并有效地配置資源。
假定甲有一條自己很喜愛的狗,但是狗的吠叫打擾了鄰居乙。很顯然,甲從擁有的狗中得到利益,卻給乙帶來負外部性。
兩人通過對價格的協商,總可以達到有效率的結果。假定甲從養狗中得到的收益是500元,乙由于狗的吠叫承受700元的成本,于是,乙向甲支付600元,讓甲放棄養狗,甲很樂意接受。這樣,雙方的境況都比以前好,從而達到有效率的結果。@(待續)
摘編自 《一口氣讀懂經濟學:經濟學的100個關鍵詞》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