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升遷沒有制度,全看主管個人喜好,這樣的公司不如離開。”離開后卻又陷入找不到新工作的困境。
“我兒子很皮,我爸媽又一直寵,這樣要怎么帶?”“我老婆都不聽我的,每次念她就一肚子氣。”他說他人生陷入困境,其實聽來都是小問題,不懂婚后的他為什么遺失了他從前的幽默和隨性。
兩個同事為了小口角大打出手,告上法院。母親和女兒在大門口互相叫罵,女兒大罵母親偏心,母親回嗆自己付出一輩子,卻得到這種待遇。
看臺灣環境不順眼,大罵政府昏庸、無能,不論藍綠如何交替,總有許多人大罵政府發泄自己的情緒。想起摩洛哥至今沒水沒電,那些只能拿石頭在沙漠中玩耍的孩子;想起巴基斯坦長年的戰爭,如今天災換來家園毀滅。
有人喪偶,省吃儉用,每年在先生的忌日就捐款給同樣處境的單親媽媽;有人失戀,無法面對背叛選擇自殺,讓年邁的父親每日把屎把尿,ABC后剩二十六公斤死去,換來老父親無盡的傷痛。
有人瞎了左眼、小兒麻痹,卻勇于面對生命,當上馬來西亞的拿督;有人被公司裁員,好手好腳卻一蹶不振,得到憂郁癥、足不出戶,要父母、兄長來扶養她下半輩子。
不接受病痛、生死,不接受家庭、體制、環境,不接受他人的意見,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想事情,不了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不明白情感中帶有“多變”的可能性……這些原因全然就在不接受“轉變”,單方面希望事情照著自己預期的順境發展,試圖控制他人、扭轉一切。
其實我們永遠無法改變別人、環境,我們只能不斷改善自己、持續轉變想法,只能用愛與接納去對待生命和環境,而不是憤怒與批判來證明自己對生命的熱情。
“打倒困難,機會就在困難后面。”馬來西亞拿督這樣說著,他接納生命讓他喪失一只眼睛、一輩子瘸著腳走路,他接納了生命的不公平與苦痛,他接納了生命的安排,卻不讓自己成為一個喪志的身障者。
苦痛是為了讓人成為更慈悲的人,而缺憾讓人透澈人生,打擊是為了讓我們更加勇敢成熟。
檳榔西施出身又喪偶的唐千喻,憑著愛兒女的韌性活了下來,成為傭金破千萬的超級業務員;童年不被父親肯定的葉錦添將心中的‘夔’(編按:典故來自舜帝時的樂師,其后被附會為單腳怪獸)化為guoji的藝術作品……若能了解所有的打擊、悲憤、傷害都是生命中的祝福,那我們有什么藉口讓自己的生活向下沉淪?有什么理由要放棄生命?
不過是學習接納生命中的一切,并轉念化為正面行動而已。@(待續)
摘編自 《擁有,其實是另一種失去:其實,苦與樂,擁有與失去,都是同一件事》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