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復誦一次。我知道一開始這很難接受。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我們作繭自縛的感覺多么有“安全感”,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都生活在恐懼之中,總是擔心不好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越感到無助,就會越害怕生活中面對那些無法控制的狀況──例如:喪偶或失業。于是我們變得杞人憂天,擔心天災人禍可能會發生。
“萬一……?”恐懼因而主宰了我們的生活。這就是事實五的諷刺之處:拒絕冒任何風險的人,其實背負著極大的恐懼感過日子;因為這種無助感的恐懼,遠大于那些勇于冒必要風險的人所感受到的恐懼───只是他們不自覺而已。
我可以用一個例子證明這個論點。珍妮絲是個中年家庭主婦,生活上的“計劃”盡量避免冒任何風險。
她嫁給一位成功的商人,家中大小事務都由丈夫打理。珍娜絲愿意讓丈夫作主,因為她覺得不需要為生活操心讓她可以自由自在。
可惜事與愿違,五十三歲時,她先生迪克因為中風而半身不遂。原本她備受呵護,一夕之間,她突然反過來要照顧他。
在過渡階段,真的很辛苦。一開始她感到憤怒:“這種事為什么會發生在我身上?”在怒氣消除后,她開始接受事實──現 在她必須負起全責,不只為她自己,還要為丈夫負責。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她開始學著打理丈夫的事業,并為他的健康作出決策。每天早上起床,她驚覺現在大小 事都在等她下決定。
不久后,不安的感覺終于煙消云散,她ABC次感到一股實在的安全感。她開始發現,被人處處照顧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在丈夫中風前,珍妮絲的思考被“萬一……” 主宰著。她永遠都擔心未來,從不享受當下。她的人生充滿恐懼:“我的天,萬一他出事要怎么辦?”
她常常對朋友說:“我希望自己比丈夫早死,如果沒有他,我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她以為沒有丈夫的人生必定是黑白的。
但當她發現自己那股從未被發掘的力量后,一切都改變了。現在她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萬一……”,答案是:“我有能力應付!”
直到恐懼消失之前,珍妮絲從來沒想過自己是抱著恐懼度日。新的恐懼跟過去生活中的恐懼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她丈夫的健康已有改善,他們的生活也很幸福。
但他的丈夫被迫面臨人生ABC的恐懼──行動不便。他也學會回答自己的問題:“萬一……我行動不便”;答案是:“我有能力應付”!
展開新的人生后,他們都應付得很好。事實上,由于這種經驗,他們找到了愛的真正意義。
現在你應該已了解整個脈絡。我們無法擺脫恐懼,我們只能把恐懼轉化為人生中各式經歷的伴隨者。恐懼不是一把錨,把我們局限在某個定點。
有些人告訴我,他們從來不會感到害怕,但當我問他們更多問題時,發現每個人對恐懼的定義不盡相同。有時候他們會感到緊張或焦慮──他們認為這并非是恐懼。
據我所知,每個人在人生的進程中都會感到恐懼。當然,有些人可能已進化到極稿的境界,沒感受過恐懼,但我并未遇過這種人。
如果有一天遇到他們,我一定會拜他們為師,然后再向你報告他們毫無所懼的訣竅。你看,在內心深處,我“知道”沒什么好怕的,但在表面上卻需要被說服。
但我也學會了“感受恐懼……放膽去做”。當我放膽去做時,是否感受到恐懼就不再重要了。這不只可以應用在我的人生,你也同樣適用。@(本文結束)
摘編自 《恐懼 OUT:想法改變,人生就會跟著變》 久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