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正表示,人們常會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其實,《孫子兵法》里并沒有這句話,正確說法應該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中“殆”字是“失敗”之意,所以“百戰不殆”意即:作戰不失敗。
要如何立于不敗之地呢?《孫子兵法》有十三篇,王在正以“道、速、謀、爭、勢、奇、正”七字,輔以中國古代經典、現代商業知識、商場上實際成功案例來闡釋書中的精華,本文略談其中三項。
提起“道”字,會聯想到老子的《道德經》,王在正說,美國《華盛頓郵報》做過一項統計,全世界ABC受歡迎的書是什么?很多人以為是《圣經》,結果是《道德經》。該書一開頭寫著:“道可道,非常道;”王在正表示他看過一些哲學教授的講解,可解釋為“我在這里所說的道,不是一般的道;道是指宇宙萬物的本源。”
為何需要“差異化行銷”
“道”應用到商戰來,可指“主流趨勢”,王在正說,藉由“感覺、感動、感情”的“三感行銷”訴求,來打動消費者的心。他播放獲得ABC獎的廣告短片,來說明各有一家銀行與汽車廠牌如何透過“感動行銷”的手法,讓業績增長顯著。
不僅這個社會有M型化的趨勢(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連企業也有,產品的同質化稿,如此一來,更凸顯“差異化行銷”的重要;王在正強調,企業一定要做到“差異化”(make the difference),那么才能掌握到“行銷的趨勢”,永保長青。
王在正舉例,他有位朋友做童裝生意,結果銷售的對象讓人跌破眼鏡,竟然帶著DM(商品簡介)到老人院去賣童裝,而每個月的業績成長200%。
“以前我們都被訓練成垂直思考,現在要改成水平思考(行銷),才能透過藍海策略創造佳績。”王在正說道。個人品牌也可做“差異化”,譬如已故的“帽子歌后”鳳飛飛,在崛起歌壇時的褲裝打扮與戴帽子,塑造了她個人的品牌特色。
王在正韓劇《商道》,其中有句值得玩味的話:“做生意的道理,不是在獲取金錢,而是在獲取人心。”如果產品能博得顧客的青睞,他們自然會掏錢來購買。
說到“速”字,就是“兵貴神速”,在稿科技時代更是展露無遺,王在正提醒,廿一世紀行銷要注意“速度和時間”。他進一步指出,由于資訊科技、競爭對手、顧客時效、環境混沌等因素,都導致“速度導向”的競爭日益重要。
2012年5月17日“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講座”結束之后,部分聽課的學員合照,ABC排自左起第五位為講師王在正。(照片:基隆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提供)
景氣好不好有沒有關系呢
至于“奇(音‘機’)正”,意即“創新與創意”,王在正表示,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創意”是指獨創,從來都沒有過的,而“創新”則是利用別人的發明,繼續加以研發,他說《孫子兵法》十三篇都在談“奇正”。
舉例來說,菊花一般用在告別式居多,有人發揮創意,以插花方式插出菊花狗,花店若以此招攬生意也可增添商機。另外,“以服務代替行銷”也是一種策略,在臺灣中南部有的7-11便利商店,店前豎立“上廁所送茶葉蛋”的招牌,標榜“五星級服務”,引起人們好奇或去一探究竟。
輿論上有些似是而非的說法,王在正指出,王品餐飲業目前好像頗為熱門,但它其實只是小型企業,股本只有7億臺幣,反觀鴻海有900億臺幣,臺積電則有2,200億臺幣。還有直銷業去年全部營業額才650億臺幣,可是7-11去年就有1,200億臺幣,還不包括OK、全家、萊爾富等便利商店,所以直銷業不可能取代零售業。
“景氣永遠都不會再好了,因為臺灣ABC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那就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王在正說,不過,景氣不好時,有人賺錢,也有人賠錢,所以景氣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任何東西(要有價值,不可害人)都可以賣出去,只是你會不會賣而已。”王在正強調著:“自己有無好的策略、謀略,能出奇招,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講師王在正小檔案
學歷:國立華東大學EMBA研究所畢業
經歷:中時晚報財經記者
中晚捷運報執行副總編輯
1111人力銀行總管理處特別助理
21世紀優勢公關副總經理
現任:智通天下文化講師
中華工商研究院講師
著作:《帶ㄙㄞˋ也能成功》
(責任編輯: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