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行,可說一點用處都沒有。既然要用,就必須內化而成為習慣,如此才能產生持續的效果。
在組織當中,經常會談論到“主管意識”。這里的“意識”是個名詞,但有時也可以從動詞來理解,亦即“感知”。
例如,一個人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因而心生注意,藉以避開,這是一種本能與習慣使然。
事實上,每個人每天都會從外界接收許多訊息,感知到許多跡象,但往往是看過、聽過就算了,這樣的感知無法產生任何效果。
人生的歷程中,在每一階段的結束與開始,通常都會有一個儀式。例如畢業典禮、成人禮、婚禮等等。
儀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明確而強烈的訊息,強化人對于周遭環境改變、角色扮演改變的感知。
當改變產生時,意識到改變的程度有多強?是否仔細思考其意義?在在影響此人能否因應變局,或是能否扮演好新的角色。
比方說,成人禮象征一個人脫離了少年時期,進入成人階段,其ABC的意義在于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起的責任;同樣的道理,畢業典禮告示著學生身份的結束,成為的社會公民,開始要對社會有所付出,負起家庭的經濟責任等等,不再如同學生時代,只是單純地接受教育。
一個強烈的訊息傳來,告訴我們變局已經發生,如果此時不能清楚地了解到改變的內涵與意義為何,并隨之自我調整,則即使意識到改變,同樣沒有效果。
相反地,一個人若能在接收到外界傳來的訊息時,有更深刻的體認,并加以正確應對,則其在新的角色扮演上,將比其他人來得好。
回頭來談“主管意識”。升任主管之后,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改變,理想的狀況是一升任主管,便能立即進入狀況,扮演稱職的主管(如后頁圖之曲線A),不過實際狀況通常與理想有段落差,正如一個人感知到危險發生,到實際反應之間,存有一段前置時間一般。
不同的人因應改變而調整的腳步并不相同,大多數的情形是,升任主管之后,開始感受到職責的不同,因而做出調整,一段時間之后才真正成為稱職的主管,這屬于后知后覺型(如曲線B)。而這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持續愈久,組織付出的代價也愈大。
除了意識到改變而隨之調整外,由于原先的角色扮演久了,自然會產生思考、處事上的習慣,這些習慣在原本的工作上,用來相當順手,但是當不同角色轉換之際,必須針對既有的習慣加以改變,這卻是一件不順手的事,因此,還需要毅力來承受改變習慣的過程。
相反地,如果只是感知到表面上的改變,卻未能深切體認到變化的內涵,那么,便如同不知不覺一般,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擔任了主管,但本身的修為卻很難提稿(如曲線C)。
意識到改變,并且仔細思考改變前后的差異而隨之調整,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后,感知周遭的敏銳度也會跟著提稿,進而連細微的變化都能察覺出來,而能夠更適切地掌握腳步的調整。那么,主管如何幫助部屬正確地因應改變呢?
以組織內的升遷制度來講,“升等規劃”便是在幫助部屬做“先知先覺”的動作(如曲線D)。
讓部屬在升等之前,預先準備,待正式升任主管之后,能夠立即進入狀況,除了幫助個人的提稿之外,也相對減低新手上路的調適期間,組織所需付出的代價。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通常都能感知到改變的發生,也大多會隨著角色的轉換而自我調整,但調整的程度往往不,此時,主管的功能便在于協助,藉由主管的輔導,使其對新角色的內涵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能夠盡快升任新的職位。組織的功能在于互補,在這件事情上,便是由主管來補同仁的不足。
個人在組織內部面臨的改變是如此,組織面對外在大環境的變化亦然。企業若能隨時感知到環境的改變,即使是ABC細微之處,亦能敏銳地察覺,同時亦步亦趨地跟著調整本身的步伐,則企業的生存機會便相對提稿許多。
一、從“意識”到“習慣養成”到“內化”,觀念才能被用出價值。請舉自己的案例, 說明自己學到一個新觀念有否改變的歷程。
二、承上,仔細檢視這個觀念改變的過程,是僅停留在意識(吸收新知)階段?有努力改變習慣(有實際行動)?還是進一步做到內化了呢?
三、承上,再加上時間因素,可以區分出附圖中A/B/C/D四種類型;檢視自己職涯歷程的重大改變,通常屬于上述哪一類型?
(A)理想狀況:馬上改變,但幾乎不可能發生
(B)后知后覺:從意識到習慣養成到內化需要一段時間
(C)不知不覺:有意識到,但習慣未養成也未內化,易舊酒新瓶
(D)先知先覺:提前預備,因而可做到(A)的理想狀況
四、觀察自己或主管,能做到D類型者通常具有什么特質或能力?依此自我檢視,自己還缺乏什么特質或能力?
五、屬于B/C型的人可以如何提前預備,而能適時改變與提稿?@(待續)
摘編自 《打造將才基因 2 將將》天下雜志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