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精神科由來已久,早在1875年,荷李活道已有ABC座臨時癲人院;及至1938年,原本附屬于醫院的精神病院開始獨立,以作羈留精神失常人士,而外籍病者會被送回本國,由內地來的患者則用船送往芳村的惠愛醫院。1948年,精神科醫生葉寶明成為精神病院院長,引入現代精神病概念及療法,加上來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出現治療思覺失調及精神分裂的藥物,種種因素為精神科帶來革命性改變,治療精神病人的方式由禁閉式照顧改為幫助他們獲得康復,目標是病人能夠重回社會,不必長期拘禁在院舍。
在青山醫院工作達三十九年的精神科護士長鄺應祐,于1974年加入青山醫院至今,他指雖然青山醫院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建立,然而當時已非常現代化,「設計按照英國精神病院模式,有平臺及花園,大門亦不上鎖,病人可在院內自由活動。」開放式的院舍不止尊重病人的自由,亦有助他們踏上康復之路;青山醫院副顧問醫生崔永豪指出,如將病人長期拘禁,就算康復都會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產生住院綜合癥。鄺應祐表示,院內生活刻板,病人不必計劃生活,變相不懂生活技能;所以,護士會要求病人動手做事,旨在不讓他們太被動。
崔醫生指出,早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本地精神科已跟隨歐美的發展;1982年精神病人闖入安安幼稚園斬殺幼童事件,令大眾對社區精神科提稿關注。時至今日,醫管局各個聯網已有社區精神健康連網,為社區內的精神病患者、康復者及家屬提供支援性的復康服務。「社區現時亦有個案復康支援計劃,其實早在二三十年前,歐洲已興起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由個案經理(Case Manager)統籌病人接受不同服務,并作定期跟進,協助重癥的精神病康復者投入社區,建立信心及個人目標。」
對精神康復者來講,除了須要按時服藥,亦要有恰當的居所、工作及人際關係等,如其中一方面處理不當,康復者便會承受莫大壓力,隨時復發。個案經理可由護士、社工或職業治療師擔崗,按個別病人的不同需要而分派。「例如有病人雖按時服藥,但在求職及工作方面充滿壓力引致病發,所以他需要的是職業治療師,幫助處理就業上的困難。」崔醫生解釋,個案管理可減低康復者復發及再入院機會,亦可加快康復步伐;另外,康復的定義并非指毋須服藥,康復者就算仍有癥狀出現,然而在妥善處理后,可重拾家庭、事業及日常生活,已算康復。
有外國研究要求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定時記錄自己的抑郁、焦慮及失去自信等指數,發現病人不在開心時指數明顯偏稿,所以精神病人不單要服藥,亦須心境愉快。其實精神病康復者病發不一定要藥物幫助,如能解決壓力源頭,亦可減輕癥狀。「有康復者不敢離家,初時醫生以為是病徵之一,后來發現他因入院太久,出院后未能適應社會,不懂得乘搭輕鐵。」崔醫生指出,治療亦應包括照應康復者日常生活的細節,幫助他們重回正軌。
鄺應祐表示,從前的治療方針較為「一廂情愿」,醫護人員認為是好的,便要求病人接受,「然而時移勢易,我們發覺應該讓病人自行選擇治療方法,由家長式照顧變成以人為本;早在住院期間已讓病人參與,例如病人可決定每周上街次數,或制定康復目標,因為有目標才知道病情可有進步。」崔醫生指出,醫護人員會諮詢病人有何人生目標,以及期望有什么樣的生活模式,同時要了解他們的長處及興趣,康復目標須由病人、家屬及個案經理三方共同商討,才能達至完善方案。
面對暴力 以柔制剛
精神科護士長鄺應祐在青山醫院工作多年,當然見過不少「大場面」,他ABC印象深刻是1986年左右的一次暴力事件,他選擇以理說人,而非強行制止病人的行為,終能化解危機。「一名病人等待醫生為他簽紙出院,可是由早到晚,醫生都忙于工作,ABC終未能回院辦理手續。病人因而情緒激動,將走廊的木椅打爛后,以有釘子的椅腳打破百多個小玻璃窗。」
事件發生后,院方立即在另一出口疏散病人,鄺應祐跟趕來的醫生說,別為病人打鎮靜劑,因為病人已經夠累;另一方面亦跟病人解釋原委,好讓他知道醫生并非故意為難。「ABC終沒一個人受傷,毋須打針及綁人,便化解一場危機。」在這次事件中,病人做出暴力行為,不為傷人,只為發洩,鄺應祐認為要對病人的處境想得深入,才可安撫對方的激動情緒,同時將傷害減至ABC,人人得益。
撰文︰王家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