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忙碌,需長期坐在辦公室又或需體力勞動,不少人閑時亦會長期坐著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如果背脊長期維持不正確的姿勢,腰背便會出現痛楚。腰背痛楚可以是因長期姿勢不正確、長期維持同一動作令肌肉繃緊、又或拉傷肌肉引致,痛楚較為輕微。腰背痛可以是因脊椎退化或勞損引致,令背部承托能力變差而導致痛楚;又或因脊椎關節或椎間盤退化,令脊髓或神經根受擠壓,引致痛楚。
另外,患有椎管狹窄癥的病人亦會感到腰背痛楚。由于此類病人的椎管狹窄,長時間步行或站立會令他們感到下背至雙腳疲倦、辛苦、乏力及痠痛。如病人持續嚴重背痛及出現體重下降、發燒、食慾不振等異常病徵,便要進一步接受檢驗,找出病因,然后接受適當治療。
不少病人以為出現腰背痛,便立即需要由骨科醫生治理。然而,如上述所言,痛楚可以源于拉傷肌肉,亦可嚴重至因脊椎疾病引起,又或是由其他器官疾病導致。譬如婦科經痛、卵巢疾病、腎石、尿道問題亦會引起腰背痛。因此,我們建議病人先向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門診求診。醫生會詳細了解病人痛楚的情況,包括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痛楚、曾否受傷,及其他病徵如發燒、體重下降等,以排除嚴重疾病。之后會進行其他初步的檢查,以評估其痛癥的原因,從而轉介至合適的磚科或磚職醫療人員跟進,對癥下藥至為有效,藥石亂投只會延誤治療。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自2005年開展腰背痛癥病人分流計劃,骨科醫生在接到轉介后,會與物理治療師合作,進行問卷評估,按患者病情評估病人是屬于簡單背痛,或是較複雜的脊椎問題。病人如屬簡單背痛、病情穩定及沒有嚴重骨科疾病,會獲轉介至家庭醫學磚科醫生跟進,透過運動及處方止痛藥物治療等以紓緩痛楚。
保守療法紓緩痛楚
家庭醫生同時會灌輸病人正確健康概念,加強病人自理能力。如病人日后病情有變、惡化或需要尋求磚科意見,便會獲轉介至骨科醫生評估及治理。于過去五年,每年平均約有三百病人由家庭醫生跟進,佔每年背痛新增個案12%。
受惠于此協作計劃,被評估為特定類別的病人,如每年因坐骨神經痛、椎管狹窄癥或工傷背痛等約五百五十名病人(佔新增背痛個案22%),會被安排由骨科醫生診斷,并在等候骨科醫生診治期間,交由物理治療師為病人安排進行特定物理治療訓練療程。此安排可令醫生盡早審核病人接受物理治療的成效,并進一步為病人設計下一輪治療計劃。
物理治療師會從三方面處理腰背痛的病人︰1.評估日常生活的姿勢:物理治療師會教導病人不同姿勢的正確姿勢,包括坐立、站立,或工作間需注意的地方,例如提醒職業司機或辦公室工作人士在坐了一段時間后,需站起來并做一些伸展運動。2.減痛治療:透過拉腰、電療、超聲波或手法治療等,可幫助病人紓緩痛楚,尤其是于痛癥初期採用此治療方法,可幫助病人盡快回復日常活動。對于腰背痛的病人,物理治療師通常會建議熱敷和針對腿部及股骨肌肉的拉筋運動;至于電療方面,較為常用的有干擾波電療及家居使用的透皮神經電療,透過增加血液循環、減輕身體感受痛楚的反應、及刺激身體內減痛物質的原理,幫助病人減輕痛楚。3. 運動療法:這是ABC重要的治療,尤其對腰背痛患者,運動療法才可長遠令腰背痛得以改善。物理治療師會教導患者針對腰骨的運動,包括鬆弛、拉筋、鍛煉肌肉、鞏固腰肌的運動,協助患者康復。
自開展計劃至今,于東區醫院骨科每年接收約二千 五百宗的新癥背痛個案中,約九百名病人在輪候醫生診斷時經分流至物理治療師訓練或治療。當中約14%的病人在接受物理治療后已康復。
不要抗拒手術
被評估為病情較為複雜的病人會由骨科醫生跟進。磚責脊椎的骨科醫生會先評估病人的脊椎結構有否異常、脊柱承托能力及活動能力是否正常、神經根有否受壓等,然后按臨床情況建議病人進行運動,或體質改變,并交由物理治療師設計、執行訓練計劃及跟進治療成效。
如病人經醫生建議進行保守療法后,病情仍沒有明顯改善,骨科醫生便會向病人建議接受手術治療,處理結構或神經問題,讓病人回復活動能力及減輕痛楚。手術治療包括固定不穩定的脊椎骨、矯正變形的脊椎、及放鬆受壓的神經根等。一般而言,七成病人經保守療法后,病情已有所改善,余下的三成病人則顯示脊椎等結構出現問題,需進行手術治療。
不少腰背痛的病人會害怕進行相關手術或醫療程序,但手術是能有效改善病情,病人不應抗拒。例如患有脊髓型頸椎病的病人,他們頸椎脊髓神經受壓,徵狀包括背脊肌肉繃緊、步履不穩、手部不靈活,醫生必須進行手術減低受壓情況,防止神經線進一步病變及惡化,令病人能減輕癥狀,維持日常活動能力,改善其生活質素。
撰文︰陳英琪醫生
矯型及創傷外科(骨科)副部門主管
黃敏瑩醫生
港島東醫院聯網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服務顧問醫生
鄺素芳物理治療師
港島東醫院聯網顧問物理治療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