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面對孩子上學的心情,大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我也不例外。剛開始,每天早上開心送孩子上學,傍晚總是懷著憂心去接孩子。因為兒子嗓門大、話又多,好動、好玩、好奇又好學,幾乎每天老師都會告狀,內容大概都是:“淘詠上課愛說話、不喜歡唱歌跳舞、大聲叫同學吵到別班上課…”兒子每次都說:“ㄚ老師教的我都會了,所以想跟小朋友說,ㄚ我不喜歡唱歌跳舞,好無聊,還會撞到別人,她會哭、老師會罵人,同學會笑ㄛ。”我問:“那為什么大聲叫人。”他說:“ㄚ他在那邊,ㄚ我在這邊,不大聲怎么聽得到,以前我在外面玩,ㄚ嬤也都這樣叫我回家吃飯。”
我蹲到跟他一般稿的視線說:“學校跟鄉下不一樣,你可以走過去叫他,這是互相尊重的禮貌,是得學習的。那唱游課的時候,你比較喜歡做什么?”他說:“到后面讀書角看書。”我說:“那我們跟老師商量看看再說好不好?”老師說:“只要不影響其他孩子上課,媽媽也同意就行。”從那時起兒子開始學習團體生活的禮節,也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等到女兒上幼稚園時,老師也說她早上愛說話,中午不睡覺也說話,我想了想說:“老師,毓蘭很會說故事,雖然她認字不多,可是她想像力很好,很會編故事呢!您要不要試試早上等待的那段時間換她說故事,您可以忙別的事。”又說:“她從小習慣睡在大人身邊,好像這樣才睡得著,老師可不可以先讓她睡您旁邊,等她習慣環境再說。”可能我的態度親切又謙虛,也可能是碰到好老師,我的提議一一被接受,女兒則為了每天都有小朋友等她說故事,自動起床,開心地去上學,至今不但喜愛閱讀,文章寫得快又順,早上通常是她叫我起床的。
“愛說話”這詞,好像常常被老師掛在嘴邊,或寫在連絡簿上,也許是無心,也許是另有它意,很多家長未曾深入了解,便一味責怪孩子,孩子也在自己不是很清楚的狀況下被貼標簽,對“說話”這件事留下不好的經驗,慢慢的可能孩子在學校不敢表達,在家也不想說、不愿說,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世界,于是又會有另一種擔憂,引出更多的親子沖突。現在是多元社會,不但要會說,還得能說、愿意說,說得讓別人能聽懂,這些都得學習的。只要換個想法,孩子的缺點都有可能發展成優點的。
轉載自:〈臺灣拓展訓練時報〉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