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要確定對方是否了解他接到的是“球”,他不會認為是“魚丸”、“飛盤”、“石頭”、“帽子”喔!雖然這些都是圓形的物品,但是并不是球。他雖然接到了球,可是如果他認為接到的是“魚丸”,對于說話的人來說,球豈不是白投了嗎?
說話的人為了不要做白工,一定要去確定傾聽的人所了解的,是跟他所要傳達的想法一致,這樣,所溝通的想法才算成功傳遞到對方。
我記得的一年教書時,曾經跟一位家長雞同鴨講。那時我剛教小一新生,教注音符號用力得很,一方面是當時全市要進行注音符號大會考,另一方面學校校長十分重視這次的分數,老師普遍感受到極大的壓力。結果有個卷發小男生,注音符號寫不出來,也記不住,昨天我才教的內容,第二天馬上還給我。全班的注音符號都在日漸進步中,只有他的小考測驗分數,十位數始終徘徊在“1”與“2”之間,這真叫人心急!所以有一天,他的爸爸送這個卷發小男生來上學時,我趕緊抓緊機會,跟家長溝通溝通。
這位爸爸也是卷發,看起來是在同一家理發店制造,他口嚼檳榔,笑嘻嘻的看著我。
我說:“王爸爸,現在ABC節課快結束了,嘉嘉今天怎么遲到了?”
王爸爸說:“他不敢來上課,他說不敢上學。”
太好了!我心想:他已經切入這個主題,我要趕快跟他溝通。
“王爸爸,他的國語須要加油,回家要多練習喔!”
王爸爸很驚訝:“怎么會?他國語說得很好啊!”
我當場瞠目結舌,不知該怎么接下去,所以牽過小孩的手,把他帶回座位。
現在我了解這個溝通失敗的原因:我所說的“國語”指的是“學校的科目”,尤其是指閱讀文字以及書寫文字的能力;而這位家長指的是“說國語”的能力。兩方面所談的想法不同,但是我沒有去確定對方是否了解與復制我的想法,反而就此打住,認為他不懂,溝通也沒用,他還是不了解我的想法,這個溝通當然失敗啦!
所以,在傳遞想法時,你需要注意觀察與傾聽對方的回應,看看他是否跟你的想法一致,這樣才是成功把你的想法球傳到他的腦海中,并且在他的腦海產生跟你一致的想法。
在《學習如何學習》一書中,有很特別的章節,說明當一個人不了解一個字時,他會出現一些生理以及心理的狀態。如果能夠閱讀一下這本書,并且在跟別人說話時,注意一下對方的反應,就能觀察出傾聽的人是否了解與復制你的想法了。
摘自:《跟老師快樂溝通》 新手父母出版社提供@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