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獲guoji佳評的一本書《柔性權力》(遠流出版)。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崛起,文化影響力遍及全球,其力推的民主制度到普羅文化的代表可口可樂、麥當勞,席卷全球眾多,各地青年學子也紛紛負笈留美。可是二○○一年發生了九一一事件,美國政府以反恐為由,發動阿富汗戰爭及伊拉克戰爭,罔顧guoji輿論的強悍作風引起盟友的反彈。《柔性權力》作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十分憂心布什政府所采取的軍事決定,會削弱美國原本擁有的強大“柔性權力”。
奈伊認為:“柔性權力是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而不是強壓人低頭或用錢收買以達到自身的目的。”他也提到,“力量的面貌不限于一端,柔性力量也絕非軟弱,它是力量的一種形式,如果未將它納入政策,是個很嚴重的錯誤。”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認同奈伊的說法,覺得布什政府在中東政策方面過于強硬;許多對布什政府的強勢作風無法茍同,美國聲望直直滑落。但父母反觀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也不應該落到和當時的美國一樣?
奈伊說:“我如果能讓別人欣賞我的理想,想我所想,就用不著那么多胡蘿卜和棍棒,才能讓別人照我的話去做。勸誘總是比威逼有效。”
換成孩子的教養方式,我們也可以這么說:“我如果能讓孩子欣賞我的理想,想我所想,就用不著那么多胡蘿卜和棍棒,才能讓孩子照我的話去做。勸誘總是比威逼有效。”柔性權力的概念不僅適用于外交,也提供親子教養另一角度的省思。權力并非得是剛性的,可以是彬彬有禮地去影響別人,既不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也不會讓父母失去管教權力。
教養也要善用柔性權力
許多父母受到心理學“制約理論”的影響,認為必須透過威嚇或獎賞才管得動孩子,其實不然。滿清末年,孫中山先生號召有志之士投入革命,靠的是他的理念與理想,參加革命的同志沒有被脅迫,也沒得到什么好處,還可能會丟掉性命,但是孫中山先生就是能夠感動、影響他們,這就是柔性權力發揮到ABC的一個好例子。
因此柔性權力并不見得無效,就像老子說的:“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威嚇孩子,孩子可能會陽奉陰違、敢怒而不敢言;獎賞孩子,孩子一旦失去外在誘因,可能就不做了。唯有多對孩子使用柔性權力,遵照稿特曼“情緒輔導五步驟”,這樣孩子在威信型的教養下,方能茁壯成長,活出ABC的可能!
父母的溫柔身教,讓孩子自然而然愛念書
多年前,資優教育磚家蔡典謨訪問我、二女兒及三女兒。我懇切地分享我的想法與經驗:“我只給孩子方法、原則、道理,她們知道了,自己會讀,不需要強迫。很多家長、老師都強迫孩子,那是沒有用的。愈強迫,問題愈多。我是采取無為而治,不給壓力,孩子的潛能就會發揮出來,你給壓力,反而會讓潛能被壓下去。我是用啟發的方式,慢慢開發。”
我也說:“凡是孩子有什么疑問,我就給答覆,不會逃避,直到她們滿意為止。花時間在孩子身上,以后孩子自己就會讀書。孩子自己會開讀書的車,我就不必幫孩子開了。”
我的二女兒對蔡教授說:“激發小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己肯去念書比較重要,而不是逼他去念書。”
三女兒也說:“自己念,感覺比較好,這樣沒有學習障礙,而本身有興趣的話,就會想要去多看一些書。”她接著說:“如果父母一直管我,我會覺得很煩。爸媽的態度很重要,如果我爸以前是用一般家長壓抑孩子的方式對待我,我可能現在上不了臺大。我算是一個叛逆性滿強的人,可是因為我爸媽都不壓抑我做任何事,也不會不準我做什么事,我就懂得要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懂得對自己負責。”
蔡教授在自己的書中提到關于周家孩子的一章,寫道:“兩位女兒談到家庭給她們的影響時,表示是父母親給了她們很好的開始,從小善于啟發她們的智慧,提供溫暖的家庭環境。父母親不壓抑孩子的好奇心或壓抑她們的反抗學習,讓她們對念書產生興趣,同時也把她們當成一個完整的人,教導其選擇方向,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并給予她們足夠的空間去發展。在短短的幾個鐘頭里,看到幽默風趣的周先生與孩子相處,就像好朋友一樣,讓我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這就是柔性權力的力量,看似柔弱,卻ABC能激發孩子奮發向上的能量。古語說,四兩撥千金,這句話中蘊含著無限智慧,說明做任何事情都有訣竅及撇步,只要用對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教養孩子也是一樣,成為威信型父母將會是ABC有效的教養方式!
─ ─摘自:《10歲前,定終生:長大后,ABC感謝父母教我的7件事》野人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