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懂得愛別人
當孩子在學校受到排斥,新聞網Today.com建議家長更多要給予孩子的是撫慰和支持;并朝著積極解決的態度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應對方式;同時告誡孩子在贏得對方尊重前首先也要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
網絡上流傳著一則題目為《將心比心》的文章,敘述一個略有智障的孩子王小立,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人又有點木訥被同學喊叫“阿呆”。他成為同學玩耍、欺負的對象。一天,王小立突然流鼻血,血流不止,鮮紅的血從小立的手指縫中滲了出來,流到衣服上。同學們都厭惡地躲開了。無助的小立一直等到媽媽來接他回家。到家后小立終于忍不住恐懼和傷心大哭起來,他問媽媽:“媽!我…我…我流…流鼻血的時候,都…沒有人理…理…理我 …嗚…嗚嗚……”
心痛的媽媽抱住啜泣的孩子,考慮了許久,終于開口: “同學們不理你,是因為他們還小,忽然間看到那么多血,很害怕,大家都還不太懂事,不知道怎樣幫助你。今天,你的鼻血流個不停,才了解多么需要別人的協助,對不對?以后同學有困難,不要怕,勇敢的去幫他們,做不到時,要趕快去請老師,或其他的大人來處理,千萬不要計較從前,做你該做的事,好嗎?”
一天放學,孩子們都跑到水塘邊抓蝌蚪,一個叫蕭玉梅的女孩不小心掉到水塘里。其他小朋友都嚇得跑開了??粗谒晾飹暝@恐萬狀的蕭玉梅,王小立仿佛看到滿臉是血的自己,他馬上伸出手,用力將蕭玉梅拉上來。并脫下身上的白襯衫擦掉蕭玉梅身上發出惡臭的穢物??從此再沒有人喊小立“阿呆”,他身邊多了很多朋友。
讓孩子學會包容
非營利網站www.handinhandparenting.org還建議家長們在得知孩子被歧視和欺負后,要耐心聆聽他們的感受,并鼓勵孩子更要勇敢去接觸不同文化和族裔背景的朋友,學會和朋友分擔彼此的傷痛快樂。
兒童在非常年幼的時候就已經有種族和性別差異的意識,磚家表示到12歲時他們就已經形成模式化的思維,所以應提早對孩子進行文化容忍和多元教育。磚家建議家長們在向孩子介紹其他文化之前,ABC先讓孩子了解自身的族裔和文化背景,之后可透過文化活動、做游戲等方式,在平時生活中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和環境,讓孩子了解和尊重其他族裔和文化。
林書豪是NBA歷史上少數的美籍亞裔球員,也是ABC個臺灣裔美國人、美籍華人籃球員。他坦誠從小遭受歧視,一度想當白人或黑人。但ABC終懂得用愛去包容,而走向成功。
給小孩一個正確的觀念
英國的一項研究對126名4-6歲兒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肥胖的形象在受訪小孩中極其不受歡迎。研究者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孩子們都排斥胖角色。
網上一篇《給小孩一個正確的觀念》的文章敘述了一件發生在公車上的事情。當“我”給一位身懷六甲帶著一個4歲女孩的婦女讓座位后,那女孩卻大聲問媽媽,為什么這位阿姨這么胖?在眾人的注目下“我”非常尷尬。
卻聽這位媽媽問孩子:“妹妹, 你喜不喜歡花﹖”
小女孩開心地回答:“很喜歡??!”
“那你能不能告訴媽媽,花有幾種顏色﹖”
只見小女孩連忙將手指頭伸出來, 算給***媽聽:“花有白色的,還有黃色、紅色、粉紅色.... ”
婦人又問:“那你喜歡大朵的,還是小朵的﹖”
小女孩回答“都喜歡”。
婦女接著對她女兒說:“人也是一樣??!有胖胖的,有瘦瘦的,只要是好人,你是不是也和媽媽一樣都喜歡﹖”
小女孩天真無邪地望著我, 然后對我說:“阿姨,你是好人,我喜歡你?!??
這位媽媽用孩子聽的懂的語言,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觀念,不僅巧妙的解了圍,還智慧的讓孩子改變歧視他人的觀念。
磚家建議,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要教育他不歧視其他族裔的人;更不能因為長相就挑釁或排斥對方,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要馬上進行正確引導;ABC后還要讓孩子知道不公正的事情是可以改變的,從自己做起。**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