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每日科學》報導,這份研究集結130份相關報告,受試者涵蓋全球超過13萬名,年齡層從小學到大學。結果明確顯示,不管是短期或長期接觸暴力電玩,均會增加好斗的思想與行為,同時降低同情心與親社會行為。
研究團隊由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杰出心理學教授安德森(Craig Anderson)主導,另有兩位日本ABC電玩研究磚家參與。無論采取任何研究方法(實驗室研究法、相關研究法或縱貫性研究法),或者測試東方或西方青少年,結果是相同的,都肯定暴力電玩是造成長期性傷害的風險因素。
重新調整公共政策辯論
安德森表示,從公共政策立場來看,目前的辯論議題早該脫離“暴力電玩是否有負面影響”的層級,因為這個答案早已被多次肯定。如今該提稿到更有建設性的議題,比如在合乎文化、社會與法律規范的限度內,如何發展與測試可能的干預措施,以減少暴力電玩的有害影響,并協助家長更便利的提供孩子一個更健康的童年。
家長需管控孩子接觸暴力電玩
制定與執行有效的新政策需要時間,在此之前,安德森建議家長,在家里還是要保護孩子避免暴力電玩的傷害。他表示,暴力電玩對孩子的影響雖然不像加入幫派那么嚴重,但也不可輕忽,因為它會增加孩子未來的攻擊行為及其他負面的影響。
對家長來說,管控孩子接觸暴力電玩不難,至少比因貧窮或基因造成的暴力與攻擊行為容易處理。安德森說,就好像在家里為孩子準備飲食一樣,你也必須管制電玩游戲的內容,同時必須向孩子傳遞你的價值觀,解釋為何這些電玩游戲不被允許。家長必須讓孩子了解,當與人意見相左或發生爭執時,應該以較具建設性的方法解決。
中國古有諺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行為是由思想主導,思想中如果被灌輸的都是暴力、仇恨的東西,不用說也能知道這樣的人會做出什么事情來。若電玩游戲業者于絞盡腦汁欲娛樂玩者之余,能更替孩子、家長、社會以致著想,或許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