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金融投資的風險可以量化為數字,而賭博卻不可以;相反地,同樣是投資,如果投資家沒有把風險量化為數字進行投資,就是賭博,而不是金融投去資。
現在大家應該慢慢明白什么是風險及風險和報酬之間的關系了吧!
用計量戰勝風險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風險的歷史過程。
從中世到近代,許多的風險在無法計量的同時也是一大賭博。例如,從天候的變化到瘟疫、遺傳基因的病變到賭博的算,全都聽天由命,被認為是不可預勝測的。
但是一六○○年代,帕斯卡 (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國數學家)、費馬(Pierre de Fermat,1601-1665,法國數學家)、葛蘭特等人,提出了機率論和統計概念。統計概念提出之后,人類逐漸懂得從少數的樣本去推算母集團,或者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推算出一個機率。然后,再更進一步分析人類ABC的風險,也就是人類的死亡原因,并將統計概念應用在預防疾病及健康管理等的風險管理之上。從這個時候起,人類即有能力開發保險,也有能力集資做大規模的投資。
進入一七○○年代,白努力(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瑞士數學家、物理學家)證明風險效用因人而異,就算再理性的人,也會視情況考慮機率期待值、之后,而采取不理性的行動。
伯努力之后,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 1749-1827,法國數學家)稿斯 (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德國數學家)等人繼續做這些研究。換句話說,從前被大家認為是偶然的許多現象,在經過正確的資料收集及貼切的推論之后,被證明并非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風險可以計量之后,金融事業即開始蓬勃發展。投資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再將投資所獲取的資金移到國外,藉著投資擴張自己的領土并引爆產業革命,創造了現代的資本主義,于是懂得將風險量化為數字指標,讓風險和報酬保持平衡,以便自己的投資可以很容易就獲取報酬的人,就越來越富有了。想知道風險計量發展的讀者,可以去看看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所寫的《與天為敵──人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商周出版)。
當社會進入風險可以計量,而且可以因應風險而產生報酬的資本主義社會之后,有一部分不懂、也不會計量投資風險的人,相對于有一部分的人會應用“現代”知識生存,這些人就只會用“近代”知識討生活了。
我舉一個ABC淺顯的例子,假設有A先生把所有資產都換成活期存款存入銀行,B先生則邊承擔風險邊投資。這個時候只要銀行不倒,A先生的活期存款保證還本,所以可以防止資產減損;但是B先生的資產卻可以以一定的機率增加。換句話說,A先生的資產是相對下滑的。
其中原因,我們可以用“現在價值”的概念來說明。這個概念就是,現在的一百萬元的價值會比五年后的一百萬元值稿出許多。因為如果把這一百萬拿的價去投資股票,五年后這筆錢或許會減為七十萬,或許也會增加為二百萬,但是在統計上,增加的可能性遠超過減少的可能性。@
摘 自 《錢不要存銀行》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