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坦言,人生或商場的每一仗都有風險,決策行動時就要設好停損點。例如在財務上,必須設定在可承擔的風險范圍內;在信用方面,必須有辦法在失敗后,盡速及妥善處理信用問題,因為信用是未來繼續打仗所需的“軍備糧草”;第三在信心方面,不管人生或事業,都是不斷地打仗,失敗不能把信心也輸掉,因為一旦沒有信心,就無法再打仗。
以宏碁曾從美國市場撤退為例,當時宏碁產品在美國市場兵敗如山倒,但敗兵的撤退也要考量如何才能減損ABC少的資源及ABC小的信心,“失敗若能執行的好,也會有成功的結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可東山再起,而東山再起后,一個大成功,就可把失敗一筆勾銷,只是“你仍然得面對下一個可能的失敗”。
“認輸才會贏!”施振榮強調,很多人經營企業非常用心認真,但因為個人資質、能力及客觀環境,有時不見得會成功。因此,人要懂得此路不通,認輸了,改變做法,才有可能贏。但認輸需要多大勇氣,用新的方法,有沒有新的信心,都是大關鍵。
策略四:從別人的失敗中學教訓
施振榮也很會從別人的失敗中學教訓,每天閱讀報章雜志,都有許多他人的教訓。年輕時他曾眼見一家公司在經營、組織、人才及研發各方面都很強,卻因在財務管理上不謹慎,把錢借給別人受到虧損拖累,ABC后以倒閉收場。這么好的公司,卻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帶給當時還是磚業經理人的他很大的教訓。
施振榮說,后來他從自行創業的ABC天起,就非常重視財務的獨立自主,向銀行借錢比重不能太多,只要財務一有小狀況,就立刻調整成安全狀態;且它把宏碁塑造成重視公司治理的公司,相信只要公司治理良好,企業文化就好,員工向心力強,銀行也愿意借錢給公司,進一步讓企業的財務更安全。
雖然吸收別人經驗,可避免自己的失敗,但他坦言,即使這么用功,也不保證一定不失敗,因為路是自己走,只能對可能的陷阱多小心提防,萬一跌倒就再爬起來往前走,否則一旦停止往前走,就永遠達不到目標,雖然往前走,勢必要承擔失敗的風險,但不走,當下就失敗了。這種“不走,就失敗;走,失敗等著你”,正是人生的未知與必然。
他指出,人的一生,要避免錯誤決策很難,只能累積失敗經驗,內化在決策中,因為有天災人禍競爭等種種變數,決策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執行過程要不斷檢討,不必等到失敗才改弦易轍,中途就可隨時調整,吸取過去的經驗,并在執行時步步為營,是避免決策失敗的關鍵。
“、企業、個人都是一個生命體,收攤后才能說成敗,而生命體結束前,有無留給世人資產或負債,也很重要。”因此,當企業不能永續經營時,他希望可以讓企業“安樂死”,也就是被并購或清算,成為另一個再生,或更大企業的養分,如此才不會變成社會的負擔。
“失敗為成功之母,但不能不成功便成仁。”他說,成仁如果是有價值的,就可以,如果是沒有價值的成仁,就不應該。因為“不成功,要留得青山在,真的勢不可為要成仁,便要思考對、社會有貢獻。”
施振榮強烈主張,不論學校或家庭,都應該讓年輕人知道,沒有失敗就不叫人生,若不累積小失敗,大失敗一來,就完了。因為人生發生的事如果一個個來檢討,當然一定會有失敗,但這只是人生的過程,“企業及人生都是永續經營,進入棺材,才是結帳的時候”。
他指出,考試也不是人生ABC的機會,而是有許多路,成功的定義應更廣泛,多一些經驗,也算是成功。“成功,才能增加信心,而信心是人活下去的依恃。”沒有被失敗打倒就是一種信心,有成就例如歌唱得很好,也是一種信心,采取多元化信心而非單一化,就可培養更多信心。
他也希望年輕人謹記,面子問題可大可小,自己決定。失敗是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機會,在過程中的失敗,其實后來證明都不見得不好,避免失敗,就要確實認知失敗在人生的過程中是必然的,人生的結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必須蓋棺才能認定。
面對臺灣教育很少教“失敗學”,施振榮說,他的失敗那么多,經驗那么豐富,如果能分享,減少別人交學費,就有價值了;“但如果我講出來,對方聽不懂,我會把它定義為:這是我的失敗!”@
摘 自 《認輸才會贏 》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