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條街上,有一家能做出美味漢堡的餐廳,店名是“Big”。這家店位在住宅區里的街道上,店面狹小到只能擠進十多個客人。
這家店里有一位相當厲害的廚師,只要他一展身手,就可以將漢堡肉煎得內層多汁,表面香而微焦。這般的美食,像我這樣的門外漢,在家里是再怎么做也沒辦法做出來的。
Big這家店除了這位稿明廚師之外,還有一名年輕的廚師。這兩名廚師會輪班負責廚房里的料理工作,但年輕廚師所做的漢堡肉,沒辦法像稿明廚師做出來的那么好吃。雖然稿明廚師有時會指導他,但他的手藝就是沒辦法達到相同的境界。
除了廚師之外,還有幾名打工性質的店員,以排班的方式負責外場的工作。這里頭雖然有著服務周到、善于招呼客人的老手,但也有些店員不是會忘記倒水,就是先把食物端給晚來的客人,各個店員之間,招呼客人的能力有著相當大的差異。雖然當店長發現店員的疏失時,會提醒他們注意,但基本上是放任這些店員憑自己的感覺做事。
稿明廚師的所做漢堡很受好評, Big這家店的生意還算興隆。但是依現況來看,要擴大店鋪規模或開新的分店,卻是有難度的。
另一方面,在同一條街上靠近車站的地方,有一間連鎖式餐廳,店名叫“Kitchen Smart”。
Kitchen Smart里并沒有手藝稿明的廚師。不僅如此,負責烹飪的還是以工讀生為主,因此漢堡的味道也沒有像稿明廚師所做的那么美味。
但是這家店為了能讓每個站上料理臺的人做出來味道都相同,編制了作業手冊。負責烹飪的工讀生也都確實的接受研習,學會烹煮的順序與訣竅。
負責外場的工作人員也同樣有一份作業手冊,所以除了一些對待客人特別親切的店員之外,其他工讀生大部份也都是手腳俐落的來回走動著。
Kitchen Smart的分店,在附近的區域越開越多。
*
關于這兩家餐廳,大家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Big這家店太可惜了,如果能在指導上多用點心就好了。”
或許有些人會這么想。
如果是美食家,則可能會這么說:
“我還是想吃吃看稿明廚師的漢堡,畢竟連鎖餐廳的味道好不到哪里去。”
我也是個美食愛好者,所以這種心情我能理解。但是,“想去一次看看”的想法,和之后是否會“想再去一次”,或是“下次要帶同事或朋友一起去”的想法,卻是兩回事。
其實,這件事還有后續發展。Big的稿明廚師在沒多久之后,就跳槽到Kitchen Smart了。
這個社會是現實的,沒多久后,客人自然就漸漸遠離了Big,ABC后Big變成了一家門可羅雀的餐廳。而另一方面,在Kitchen Smart餐廳這邊,店方簡化了稿明廚師制作漢堡的方法,讓它成為即使是工讀生也能做得出來的簡單料理。
于是“稿明廚師的美味漢堡”成了所有分店的標準餐點之一。現在這道料理已經是Kitchen Smart極受歡迎的餐點了。
商業行為就是這么殘酷,對吧。@待續...
摘 自 《提早6小時下班的工作術──用架構化創造ABC效率》先覺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