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一個餐會上,我碰到了一位營造公司的董事長?!彼f。
“他一見到我,就感激地說,你一定要幫我謝謝你父親,因為我稿中的學費,都是靠嘉新獎學金補助的!”
自退休后,這幾年來,我已極少在公眾場合露面。
令人欣慰的是,類似這樣的話,卻經常輾轉地自周遭的人口中傳來。
日前,在報紙副刊上,我還乍然看到,有一位甫領到嘉新獎學金的年輕人,竟在一篇文章中,以“中國的諾貝爾”來贊揚我。
說實話,這個贊美著實令我愧不敢當,同時也感到自己付出得太少,而社會給予我的,卻又太多了!
如果說,我這一生中,有什么事情是讓我感到自己是有所成就,那無疑的,就是創辦嘉新獎學金。
初抵臺灣時,此地的教育水平仍然相當低落。
我甚至還發覺到,工廠里的大部份女工,竟然連機器上的英文開關說明ON和OFF都無法分辨,致使學習操作機器的速度,相當緩慢。
是以,民國四十九年時,我以公司盈余設置了嘉新獎學金,對象是中等學校學生。
那個時候,公教人員的薪水,平均才五百塊錢,我們所發給的獎學金金額,稿中生每次三百五十元,初中生二百五十元,已經是公教人員半個月的薪水了。
起初,是委托《zhongyang日報》代辦,并且承蒙王云五先生擔任主任委員,主持其事。
“幫助貧苦人家子弟讀書”是我多年來,始終不移的心愿。
當年在大陸,我也曾在家鄉與人協辦霞浦小學,當時的用意亦是如此。
嘉新獎學金實施三年以后,我自忖,任何企業之經營,由于各種因素之影響,自難永保有盈無虧之成果。然而,教育文化事業之興辦,則具有永恒持續之需要。
因此,為了避免獎學金受到日后公司業務榮枯之影響,甚或中斷;民國五十二年時,我拿出了一千萬元,成立了嘉新文化基金會,并且獲得北市教育局發給財團法人設立證書第OOO一號;這在當年,可算是首開臺灣私人創辦基金會的紀錄。
而我拿出這筆錢的用意,除了是基于以上所述的想法,我還有個更為積極的念頭:如此一來,不論嘉新企業賺錢與否,每年單是提撥利息,就足以支付嘉新獎學金的金額。
此外,不僅助學,我還設立了體育獎。
有一回,我出差到日本。
初抵這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我看到的每一個日本小朋友,幾乎都有個紅撲撲的臉蛋與健壯的身材,煞是可愛。
這也令我不禁聯想到自己的孩子,各個總是面黃饑瘦,戴副眼鏡,一臉飽受升學壓力之苦的模樣。
回國后,我對當時的教育部長閻振興先生說出了這件事。
“這樣不行!”我說:“這里的孩子,往往只知讀書,不知去外頭運動!”
不止口頭上的建議,民國四十八年,我正式設置了嘉新體育獎,并由《中華日報》協辦。從小學開始,凡體育成績有優良表現的學生,基金會就予以獎勵,以便相關單位及早發現人才,訓練人才。
就這樣,三十年來,曾經領過嘉新獎學金的人數,據估計已稿達八萬人以上;獎金發放的范圍,其至還包括優良著作、新聞、科技等項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由于“嘉新水泥”的營運一直相當良好,我又提出了這樣的構想:基金會的支出,改由公司方面負責,等到公司若不賺錢時,這才改從基金會中提撥基金。
由于此一構想的落實,再加上基金會本身的財務運用得當,整個嘉新基金會如今的資產總額,據市價估計,已逾兩億元。
回首我這一生中所投資的事業,沒人能確定那一項能永續經營,ABC可以確定的是,基金會將是一項永不虧蝕的文化投資!它的“利息”也將永遠留在人間,并為中國文化事業盡一份棉薄之力。
在我身后,我的遺產還將使基金會更加發達,這些都已在我的預估之下,并且一步步地落實這個想法。如今,我更深深地感受到,就算創造再多的財富,都遠遠不及造就人才的成就感,來得長久且豐實。@(本文完)
摘 自 《平凡中創新機》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