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定組織、產業和經濟環境的情況;二、和新任員工交談;三、給付出努力的人對等的回饋;四、隨時與顧客、合伙人及ABC線員工保持聯系;五、帶領變革。此外,他也舉出五個警訊,說明何種情況會暗中破壞變革。
羅伯特?諾林(Robert Knowling)
作者簡介
羅伯特?諾林目前擔任網路使用科技(Internet Access Technologies)公司的董事長及執行總監。他曾任科衛通訊(Covad Communications)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并曾負責美國西部(U.S. West)公司及美國電訊(Ameritech)的大規模變革工作。
《稿速企業》(Fast Company)、《富比士》(Forbes)、《商業周刊》及《產業標準》(The Industry Standard)等期刊都曾特別介紹過他。
在工商界,就跟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善意時常不見蹤影。為“我們是誰”下定義的,不是我們信奉的價值觀,而是每天的實際行為。
為了讓善意和有效的行動合而為一,必須定義愿景,闡述價值觀,并將兩者灌注到企業的每一個層面。
大多數都喜歡制定策略,但真正孵化策略性行動的,其實是愿景和價值觀。缺乏愿景,所有策略都難逃失敗的命運—尤其是有關變革的策略。
真正的愿景能塑造你對員工的聘用、評估和升遷方式,以及面對顧客、合伙人及投資人的行為模式。要領導一個組織,這是比任何分析或試算表更有力的工具。
但是要定義愿景(希望公司能成為什么樣子)及闡述價值觀(運作的準則)并不是件輕松容易的事。
建立愿景的ABC步是評估組織、產業的狀況,以及你所處的經濟環境。你在哪方面格外杰出?又是怎么適應這瞬息萬變的景象?對我來說,下一步則是要帶著管理團隊從外面仔細審視這些問題(見一九○頁“建立愿景的練習”)。
建立愿景的練習
一個管理團隊要怎么建立共享的愿景,并將它轉化為策略?我曾經在三個組織中運用以下程序,協助他們培養愿景以及未來的計劃。
首先讓我們聽一聽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演說〈我有一個夢〉。這位時代在演說中并未提到任何與現況有關的事情。相反的,他為未來勾勒了一張藍圖,激蕩出深切的渴望。
我們也要試著闡釋組織希望達成的目標??梢韵胂瘛敦斝恰坊颉渡虡I周刊》五年后搶著報導我們公司的情景:我們達成了夢想,記者問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先熱切地思考想成為什么,再戰術性地思考要怎么做到,然后把這它們串聯起來,企業的愿景就會更明確、更具體。
這個過程讓我們了解,想成為“下一個備受推崇的公司”──讓消費者滿意、吸引ABC人才加入、酬謝投資人、向產業叩關、服務社群等。我們的策略也許會變,但渴望達成的目標永遠如昔。
倘若金恩博士尚在人世,他會見到一個特殊的現象:在還不知道如何達成一個影響深遠的愿景之前,就已經很清楚地說出成就為何。那就是領導的挑戰。
此外,我們公司每位新進員工,都會在就職后三個月內參加一場為期三天的“愿景與價值觀”研習。我會向每位同仁說明我們是什么樣的公司。
其中一項討論的價值觀是,企業每筆交易都要童叟無欺。這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目標,但是我們會討論好一陣子。我們也會談到彼此該如何相處。誠實變成我們每天都會談論的話題,從怎么提出報告到怎么記帳,每件事都不會悖離誠實的原則。
這是所有事情的ABC指導準則且不能妥協,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自我檢測這一點。不久前,我們才開除一位極有遠見但違反公司價值觀的主管。
用另一種方式可能比較容易處理,但誠如奇異執行長杰克?威爾許常說的,我們必須公布破壞核心價值觀的后果。如果你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有一位主管“為了追求另一種商業利益而離職”,那么你就失去了一個聲明價值觀的機會。
摘自:《領導引擎》(The leadership Engine)第二六三頁,諾爾?提區(Noel Tichy)、艾利?柯恩(Eli Cohen)著,一九九七年由哈潑柯林斯(HapperCollins)出版。
依據績效決定要付出的心力
公司內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要投注這么多時間和心力在愿景和價值觀上?既然我們在未來兩年半都不會碰到營運危機,為什么要把愿景和價值觀視為ABC要務?為什么不把時間心力投資在市場行銷或物流系統上?
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企業的核心事務上,而對愿景和價值觀這種讓人“分心”的事物置之不理。但這卻是非注意不可的兩個項目。
我之所以把那么多資源投資在愿景和價值觀上,是因為公司文化和策略是兩回事—我也不想某天醒來,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利潤豐厚但沒有靈魂的組織。如果不刻意塑造一個身分,我們就沒有未來可言。
針對愿景和價值觀,有一種訓練方法可以幫助員工了解,什么對企業而言是重要的。這種方式不只能告訴我們身負的期望是什么,也闡明了達到期望的方式及原因。
我們依據兩種標準來評斷一個人—他目前的表現及價值觀。我們沿用行動學習協會(Action Learning Associates)研發的表格(見上圖)來聘用員工、審視表現,并擬定接班計劃。
舉例來說,在接班計劃方面,我首先會評定每位經理的表現和領導價值觀,接著管理團隊的其他成員會就他們的觀察提出意見。我們很少會對所有候選人都有一樣的觀點,但候選人通常會分成三個群組。有些候選人很容易判定—表現優異而且具有良好價值觀。
其他部分候選人則有正確的態度,但表現不盡理想,我們會盡可能幫助這些人排除困難。至于第三組,他們績效顯著,卻犧牲了團隊合作、正直誠實、接受變革的心胸、幫助他人發展的觀念或顧客的利益。
價值觀與我們大相逕庭的同仁,就算表現得再好,對組織而言仍像是癌細胞。依我的經驗,每次你想拯救這些人,結果都是悔不當初。要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實在太難了。@待續...
摘編自 《與大師對話:領導力》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