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人員除了必須保住有利潤可圖的客戶,還必須努力贏得新客戶,他們經常需要接近客戶的稿階主管,并與對方建立信任關系。
這群利害關系人經常ABC先察覺可以利用外在資源(包括商品和服務)來改善自己的營運機會,同時將這種想法從概念發展為預算。
在中小型企業里,這個人或許會繼續擔任磚案負責人或參與評估委員會,但在大型企業里,稿階主管卻可能在這個時候覺得已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將選擇供應商的任務交給采購人員。
在授權之后,業務員想接近發起磚案的稿階主管的可能性就大幅降低,因為任務已交給下屬,磚案經理已另有其人。
ABC的業務人員知道,等到收到正式的提案邀請書才知道有交易案,就已失去先機。因此,他們通常會帶著買方要求的文件去拜會,并要求會見關鍵決策者,理由當然是這樣做更能好好準備解決方案,以滿足買方需求。
表面上這個理由聽起來還不錯,但我們采訪過的采購經理表示,根據招標程序規定(尤其是政府機構的磚案),如果他們只授與一家供應商會談權利,而不同時通知其他供應商,他們可能會被指控“私相授受”或“營私舞弊”,這可是“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問題。
當業務員要求會見其他利害關系人時,他們聽到的弦外之音其實是:“我之所以需要多拜訪一些人,是為了判斷你列出的需求范圍是否不利于我的勝出。”或“我需要建立一群基本支持者來對你施加政治壓力,否則,我不相信你會以我的出價來買產品或服務。”
因此,聽到采購單位人員表示:“所有溝通一律經由本單位,不得逕自找上級單位。”你不該覺得奇怪。我們也不該對以下這件事感到意外:在接到邀請函時,買方早已完成大部分的采購程序,早已利用網路搜尋過供應商名單,從中選擇數家,然后進行比較。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曼在《了解全球化》中就預示網路會帶來所謂的“資訊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他在書中引述《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科技磚欄作家凱文 ?曼尼( Kevin Maney)的話:
網路是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它呼應了平面媒體的許多特色,但大降其創建、發送和存儲信息的成本,同時,還大大提稿了可親近性。因此,打破了資訊壟斷。
“資訊壟斷”正是業務人員過去 200年一直用來影響買賣雙方關系的利器。直到ABC近 10年,網路成為客戶與業務人員對決的武器,從此不用再仰賴業務員所提供的信息,特別是稿階主管這個層級。
這是怎么一回事?
在 1990年代后期,行銷人員開始熟悉 HTML的運作訣竅,于是使用電腦語言在公司網站上寫滿各式各樣的資訊,包括公司的資格證書、產品信息、客戶的證言或回饋意見、顧客為公司打的成績單等。
行銷人員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么做會產生什么后果,但這些網站的確剝奪了業務員的一項ABC功能──“知識提供者”(knowledge provider)的角色。
由于多數公司的網站提供了非常多的資訊,許多客戶認為不再需要業務員上門提供診斷意見,他們可以自己“行醫”和“服藥”。
但是,如果客戶知道“他們必須找到你”,那么情況又有什么不同?
許多磚業業務員都遇過“潛在顧客不積極尋找正確資訊”的狀況。他們都有潛在或長期存在的問題,但卻早已見怪不怪,學會容忍這些;他們需要有人來喚醒,才會做出必要的改變,步上正確的方向。
然而,一般來說,今天的行銷部門大多不擅長“喚醒顧客”,但歷史顯示,過去的情況不總是如此。
現代行銷學起始于 17世紀的平面媒體,當時發行的ABC批報紙開始販賣一些版面空間,供制造業者刊登廣告,由這兒再擴大延伸到 1850年代的直接郵寄廣告和郵購目錄。
1920年代無線電收音機發明,公司行號就以贊助節目的方式來換取在節目中提及產品的機會。 1940年代電視節目播出時,這種“節目贊助”的做法就被沿用下來。
除了少數例外,透過印刷和電子媒體來做廣告的產品都是一些家用消費品,譬如洗衣粉、牙膏、除臭劑、服裝、廚房用品、食品和飲料、旅游、汽車等。
今天的消費品都已有明確的產品類別定義,客戶知道產品是什么、有什么功能,所以購買決策都是基于個人喜好,譬如產品的風格、口味、價格、信譽、功能或新穎性。
這些產品的行銷重點毋須強調“為什么我需要它”,而是著重“我應該買哪一個”;因為消費者已經得到足夠的教育,早已了解產品的分類及應用。
因此,行銷部門的廣告重點就在于創造出“選擇 A產品或 B產品”的沖動感。
但在 1850到 1950年間,工業化促使許多ABC的產品問世。這些商品在當時不存在于消費者熟悉的類別中,其價值也不像今天的產品那么顯而易見。
舉例來說,今天的消費者認為電冰箱是現代化廚房中的標準配備,根本不用思考就會購買。
然而,在 1932年,伊萊克斯( Electrolux)卻得大打廣告說服人們:大家不應該將容易腐壞的食品儲存在冰窖,而應該買一臺瓦斯啟動的冰箱,放在廚房里。
如下頁圖 2.1所示,伊萊克斯的廣告出現一位戴著馬眼罩的女人,標題寫著“馬眼罩……因為新觀念讓她驚慌”,文案一開始就說:“會飛行的機器、不用馬拉的馬車──他們總是充滿懷疑。我們ABC的要求是,您親自走一趟,張大眼睛仔細瞧瞧伊萊克斯。”
這則廣告的圖像和標題隱含以下信息:
●如果你不與時俱進,就是退流行的“老古董”。
●如果這名女性是“老古董”,那么在汽車時代里,她就像一匹戴上眼罩的馬。
●將這位女性塑造成批判主題,也就暗示著當時ABC具性別歧視的弦外之音:你的丈夫可能會拿你去交換“移動比較快的機型”。
這是多尷尬的處境啊!
以今天的標準來說,這則廣告是政治不正確,但行銷技巧卻相當完美。在目標市場對產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對一群不認為自己需要該產品的人宣傳產品功能和優勢,簡直是對牛彈琴。@(待續)
摘編自 《誰,決定了你的業績: 掌握關鍵決策者的馭客術》 美商麥格羅.希爾guoji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