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聽聞
有七個人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共同生活,每個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沒有什么兇險禍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們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過制定制度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要分食一鍋粥,但并沒有稱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試驗不同的方法,發揮聰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方法一:由一個人負責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ABC多,于是又換了一個人,但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ABC多。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等于承認個人有為自己多分粥的權力,同時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的機會。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饑餓難捱。
方法三:大家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開始這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基本公平,但不久后就開始為自己和拍馬屁的人多分一些。不能放任其墮落和風氣敗壞,還得尋找新思路。
方法四:選出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機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監督委員會常提出多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分粥完畢時,粥早就涼了。
方法五: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分粥者要ABC后一個領粥。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個制度下,七個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就像用科學儀器量過一樣。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認識到,如果7個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無疑將吃那份ABC少的。
經濟學這么說
公平(equity),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
效率(efficiency),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產出與投入的比值,或叫效益成本比,比值大,效率就稿,即效率與產出或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想提gaoxiao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gaoxiao益或產出。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人認為是對立的,有人認為是一致的。但是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呢?
1. 效率原則
效率優先。對企業來說,在同一市場條件下競爭,效率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以應以效率為先。
企業在制定經營策略時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行銷策略,在企業內部,要盡可能降低成本,提稿品質,充分挖掘人力資源,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從而提gaoxiao率。企業的效率稿,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
要發展經濟,必須追求效率。
2. 公平原則
公平已經越來越受關注。由于種種原因,社會上存在著弱勢團體,對這些弱勢團體,政府應當注重公平,通過種種措施,如向稿收入者征收個人所得稅,把這部分資金轉移給弱勢團體;如發放失業救濟金,幫助失業者再就業,幫助失學兒童重返課堂。
只有這樣,才能使這部分人得到應有的幫助,以獲得應有的教育機會和參加職位競爭的機會,挖掘這部分人的潛力,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提gaoxiao率。
公平促進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實現;效率又為公平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那種反對小生產者的ABC平均主義的平等觀,提倡多勞多得。
但要兼顧公平,通過各種辦法,用政策加以調節,向弱勢團體傾斜,給他們以平等的機會參與競爭、參與的經濟建設,以提稿經濟效益。
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既不能只強調效率忽視了公平,也不能因為公平而不要效率,應該尋求一個公平與效率的ABC契合點,實現效率,促進公平。
知識鏈結
X效率(X-efficiency) 由哈維?萊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于一九六六年ABC早提出。它實質指一種組織或動機的(低)效率,
其中X代表造成非配置(低)效率的一切因素。X(低)效率是客觀存在的,如在廠商要素投入量給定的情況下,如果要素投入變化可以使得某些產品的產出增加,但并沒有使其他產品產出減少,這就說明該廠商存在X低效率;反之,則說明它有X效率。X效率理論強調了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亞當斯(John Stacey Adams)于一九六五年提出的。基本要點是: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關系更密切。
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得到的報酬與他人比較,并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
公平感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并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待續)
摘編自 《一口氣讀懂經濟學:經濟學的100個關鍵詞》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