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由中國和印度yinling的多元化全球經濟,可調節并緩和美國的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
去年你一定聽到很多金融磚家說,美國源于房地產和房貸市場危機的經濟衰退不會維持太久,因為全球經濟將幫助我們脫離泥淖。特別是,中國和印度被點名為強勁的經濟引擎,將取代美國補足因為美國經濟不振而減少的全球需求。
對于一個的經濟規模,經濟學家有兩種基本的衡量方式。其一,他們會把該國制造的所有產品和服務全部計算進去,先以當地貨幣為單位,然后再依市場匯率將其換算成美元。
你會發現以這種方式來看經濟規模的話,會大大地低估了該國的生活品質。這是因為,在這些開發中的生活成本遠遠低于已開發。
因此,經濟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所謂的購買力平價衡量法(Purching power parity method,簡稱PPP),以比較不同間的GDP水準。
運用這種方法,中國的GDP大約為1.5兆美元,向上加以調整后相當于6兆美元,因為經濟學家認為,你在中國生活的成本大約相當于在美國的1/4。這個意思是,中國的GDP所換算出來的購買力,相當于在美國擁有6兆美元。
但是,假如我們談論的議題是中國和印度得以把美國救出經濟衰退困境的話,則根本無須在意他們境內GDP的購買力如何。
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他們對于美國的購買力,也就是向我們買東西以及對我們這里進行投資。想要就此分析的話,使用PPP數據衡量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實力就不對頭了。
根據某些經濟學家的推估,經濟規模大約1.5兆美元的中國加上大約1兆美元的印度,可以把規模合計33兆美元的美國和歐洲經濟從衰退的泥淖中拉起來。光看表面數據,你就知道這純屬無稽之談。
實際情況比想像更糟的是,中國經濟本身稿度依靠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而中國境內與出口無直接相關性的工作機會,則大量仰賴那些在出口業工作的民眾的支出。
這種論調被稱作所謂脫鉤。全球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增長到足夠大的規模,擁有強勁的境內經濟,因此他們可以跟美國和歐洲的經濟脫鉤。
假如你想證明并沒有所謂的脫鉤現象,不妨把過去二十年代表美國經濟的道瓊工業指數走勢圖,和全球股市道瓊除外的指數走勢圖拿來做比較。
在這份比較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對照圖中,你會立即看出,兩條線基本上是亦步亦趨,這簡直就是兩者稿度相關的ABC證據。
這正是我對美國經濟的預測如此悲觀的原因之一。在我看來,很顯然,中國和印度并無助于我們脫離經濟衰落的困境。
事實上,由于中國出口正在減緩且其自身景氣開始下滑,它會開始大舉縮手龐大的基礎建設支出,此將沖擊到全球的商品價格,導致非洲和拉丁美洲部分也邁向衰退。@(待續)
摘編自 《華爾街的86個謊言:避免投資再次失利,經濟繼續崩壞,你必須認清金融海嘯背后的真相》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