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代表的歷史性失敗,扣分主義也非全面性的罪惡。而且負面思考也有值得玩味之處。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那股絕望性的負面思考,讓人愛不釋手。
或是杜妥也夫斯基等俄羅斯文學家筆下的角色,也都沒有純粹正面思考的人。每個人都是自視甚稿,同時又有深深的自卑感,實際上一事無成。
這種人性面才有角色魅力。畢竟社會ABC不是一個所有人都以正面思考為主的地方。
話雖如此,現今的日本人仍然像以前一樣適用扣分主義嗎?那倒未必。以往的日本人,對善惡可說是非常分明。
就連處于支配階級的武士,只要犯了錯一樣必須切腹。而且甚至有一種“慷慨赴義”的心態。
從“賜死”這個名詞就知道,以前的人對死抱持一種榮譽。所以我可以說,現在的日本跟以前的日本根本是兩個不同的。
所以現代人如果像以前一樣不斷被扣分,很快就會崩潰。以前我的教育方式,就像為了做好的腌菜而在傷口上灑鹽,但是這種方式對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則行不通。
越來越多小獅子輩雄獅推下萬丈深淵之后,再也爬不起來。越來越多人的想法是“希望能給我更多鼓勵”“希望能更溫和地教導我”。
也有些年輕人的負面思想太強,輕易就滿足于現狀。原本這些年輕人可能有某種能力,但是不去發揮,也不想發揮,這對本人與整個社會都是一種損失。對這種人,必須將他們導向正面思考。
也就是說,當今日本已經不再需要以往的“扣分主義”。而是正好相反的“贊美”文化。褒獎別人,鼓勵別人,讓別人產生信心。這只要一句話,連一分鐘都用不上,就能發揮效果。
接著讓我們想想具體的贊美方法吧。
一天找出三分鐘的“贊美時間”
杜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中有個反派角色斯維加洛夫,曾經說了下面這段話。
“有個方法對所有女性都能造成決定性的影響,無人例外。那就是所謂的贊美。”
不只是所有女性,沒有人被贊美會感到不愉快。就算是很明顯的客套話,也比挨罵或被忽略來的好。人類就是如此渴望贊美。
社會上的成功者或許已經對贊美感到麻痹。但是不成功的人占了社會的絕大多數,而越不容易被贊美的人,想被贊美的欲望就越強。
所以對這種人投以些許的贊美,效果將其大無比。這就像的點心,亮少卻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效果持久不變。
于是我有個建議。請下定決心,一天稱贊三個人,每人的長度ABC少為一分鐘。你不需要去評斷對方的實力,只要下定決心“稱贊這個人”就好。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多少帶一些客套話也沒關系。抱持著“自家人也要客套”的精神,每天給自己三分鐘的“贊美時間”。如果能記錄在記事本或日記上更好。
你會在不知不覺中與許多人建立良好關系。如果你跟某人見過面之后,才想起應該稱贊他某些東西,那就寫在筆記本上為了下次機會做準備,自然就能養成贊美的習慣。
稱贊對象ABC是不習慣被稱贊的人,也就是沒什么地方值得稱贊的人。重點就是找出這個人還沒開花的‘嫩芽’或‘種子’,贊美他即將綻放的美麗花朵。
反過來說,稱贊人確實需要觀察力和直覺。對顯而易見的成就、成績給予客觀評價,并不算是贊美。雖然客觀評價在工作上很重要,但這不過是一種回饋機制罷了。@(待續)
摘編自 《開口就能說重點:60秒內讓老板點頭、客戶買單、同儕叫好的說話術》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