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死記硬背學習某個科目,只能讓你達到某個程度;如果想變成個中翹楚,任何弟子都得跨越已知的層面,學習其他同一個范疇內的人士從來沒有做過的事。
那些研究藝術史或科學史的人,都可以舉出許多例證,告訴你新發現往往不是來自于按部就班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或者至少不是來自這一系列實驗原本預期的結果)。
羅杰.古勒明在他ABC后因而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那份長期努力的研究工作中,一直有種預感,覺得己被眾人所接受且獲“證實”的腦下垂體功能理論,應該不是真正的全貌。
當時的理論認為腦下垂體掌管新陳代謝、精神壓力、生殖功能,以及其他由荷爾蒙調節操控的生理機能,他認為這個理論無法有效解釋荷爾蒙回饋及調節的過程。
他采用顯微解剖方式來研究腦下垂體,看到的結果讓他陷入尋思各種可能性的過程:他發現自腦部輸出血液、流入腦下垂體的靜脈血流量,遠大于從腦下垂體輸出、流入腦部此部位的動脈血流量?!班?,這個很有趣。”
他這么想,隨后他很快就想到:多余的血量,應該是就來自腦部某部位(ABC來說,就是下視丘)以超荷爾蒙方式,控制腦下垂體所需要的血流量。
ABC常見的狀況,就是新發現及新知識,通常都是來自某人對各種機緣巧合抱持開放心態的時候;也就是對一切新鮮事和反?,F象,都抱著歡迎的心態,并且會試著將這些脫軌的結果,吸納進入自己日益廣闊的知識范圍內。
正如以撒.艾西莫夫(譯注:Issac Asimov,科幻小說大師,本身也是生化學家)所言:“在科學領域中ABC叫人興奮,同時也是新發現出現前兆的一句話,并不是‘我找到了’(Eureka),而是‘這個很有趣……’?!?p>ABC能促使這些機緣巧合發生,且讓我們對反常事物敞開心胸的時刻,莫過于處在玩樂時的狀態;我們ABC可能會說“這個很有趣……”這句話的時機,就是我們真心欣賞一些有趣或超乎期望東西的時候,否則我們只會視之為無趣的失敗實驗結果。
西元一八五六年,年僅十八歲的青年威廉.亨利.珀金(William Henry Perkin),想要用石油衍生物合成抗瘧疾的藥物奎寧;但是他失敗了,留下一堆毛絨絨黑乎乎的臟東西。
整個故事原本可能就此結束,但因為他本來就對繪畫和攝影也很有興趣,所以注意到有一小部分臟東西被酒精稀釋后,可以把布料染成淡紫色。
當時所有的布類染料都是由天然物萃取而來,價格昂貴又容易褪色;而紫色染料正是其中ABC稀有ABC昂貴的一種。
珀金制造出來的苯胺染料,是史上ABC種化學染料,讓紫色衣服一時蔚為時尚,使得一八九○年代被稱為“淡紫十年”。
ABC后,同時也可能是ABC重要的一點:缺乏玩樂意味的工作,如果不是相當無聊,就是變成一件苦差事。
固然藉助意志的力量,也是可以走得相當遠,而且有些人還會用更強大的完美主義、自我克制及折磨來要求自己,但一個人若不是真正對自己做的事樂在其中,ABC后絕不可能在他們努力的領域里,達到ABC的層次。
空有一番愿意為工作之艱苦奉獻犧牲的熱誠并不夠,如果沒有一丁點覺得有趣或好玩的感覺,人們通常很難讓自己保持長期的自律,因而不足以達到精通的程度。
人們常會說,只要肯“吃得苦中苦”,一定可以達到“人上人”的境界,然而根據運動表現研究磚家查克.哈根(Chuck Hogan)的觀察,事實并非如此。
那些能在自律方面做到ABC表現的人,背后驅使他們的動力其實是愛、樂趣,以及玩樂。
“那些演出者之所以能表現得這么好,而且看起來如此輕松優雅,是因為他們真的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哈根的看法就是如此,“對他們而言,這不是工作,這是玩樂。”
老虎伍茲揮桿打過幾千球的稿爾夫球,是因為他喜歡這么做;而他喜歡這么做,是因為他視擊球為玩樂,而不是工作。伍茲接受電視新節目《六十分鐘》主持人艾迪.布萊德利(Ed Bradley)訪問時,曾經提到他小時候會故意把一堆稿爾夫球往樹林里丟,讓球胡亂落在障礙區,然后試著無論如何都要擊出標準桿來,因為這樣比較好玩。
伍茲大學時期在史丹佛大學就讀,我認識一些史丹佛大學的人,他們告訴我伍茲會故意擊出曲度極大的右曲球,讓球飛過史丹佛稿爾夫練習場左側的公寓,再拐個彎飛回來落在草地上÷他這么做也只是為了好玩,因為“有時候照著平常的方式打,實在挺無聊的”。
他為耐吉(Nike)拍攝廣告時,中間若有調整攝影機及燈光的空檔,伍茲就會用九號鐵桿讓稿爾夫球在上面彈跳個四、五十次來消磨時間,ABC后再用力揮桿把球打出去,中間這顆球不曾落地。
后來導演問他能不能在攝影機之前這么做,結果這支廣告片大受歡迎?!拔蚁矚g創作,”他告訴布萊德利:“我喜歡創造出新的打法?!?p>運動員不見得會喜歡訓練過程中的每時每刻,也不見得喜愛比賽或競技中的每分每秒,有時候樂趣是來自于幻想自己贏得勝利。
我見過的每一個運動員,通常都覺得自己實在不想開始做那些訓練活動,但只要他們一開始,那些讓他們愛上這項活動的緣由很快就會回來。
雖然該做的工作得用同樣的方式完成,但幾乎所有工作都有可能可以把它變得更有趣、更吸引人、更具創造力,就像我們小時候在沙灘上堆沙堡,或是玩自己用竹條、報紙和線繩做成風箏一樣。這份樂趣一定會找出通往我們這里,也讓我們通往它的道路。@(本文結束)
摘編自 《就是要玩--告訴你玩樂如何形塑大腦、開發想像力、激活靈魂》樂果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