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提問的方式不僅能使一個命令聽起來更順耳,更能激發對方的創造力。
我曾經有幸能與美國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女士一起用餐。
當時這本書正在寫作當中,交談時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她,于是我們開始討論“為人處世”這一重要問題。
塔貝爾女士對我說,當她撰寫楊歐文的傳記時,訪問過一位曾與楊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過3年的人。那個人說,在3年的共處時間里,他從沒聽到楊歐文向任何一個人說過一句直接命令的話。
楊歐文始終只是提出建議,而非下達命令。例如,楊歐文從來不說:“做這個、做那個”或者“別做這個、別做那個。”
他平時總使用的措辭是“你不妨考慮一下”或者“你覺得這樣合適嗎?”。
當他口述完一封信后,經常會問:“你認為如何?”他看過助理寫的信稿之后,會這樣說:“我們這樣說可能會比較好一點?!?p>他總是給別人自己親手做事的機會,不會直接告訴助手應當怎樣去做,他讓他們透過實踐,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經驗。
楊歐文使用的這種技巧能夠使人容易地改正自己的錯誤。這種方法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還能讓人獲得被重視的感覺;很容易贏得對方真誠的合作,而不是反抗或對立。
粗暴無禮的命令會導致長時間的怨忿——即便命令的初衷只是糾正一個極為明顯的錯誤。丹.桑塔瑞利是賓夕法尼亞州懷俄明市一所職業學校的教師,他在課堂上為我們講了一件事:他的一個學生違規停車堵住了學校的大門。
學校的另一位老師非常惱火地沖進教室,不氣地問:“誰的車把大門堵住了?”那個學生回答了,他又兇惡地怒吼道:“馬上把車開走,不然我就用鐵鏈把它拖走!”
這件事確實是那個學生做錯了,車不應該停在那里??墒亲詮哪翘爝^后,不單是這位學生對老師的行為感到憤怒,全班的同學也都處處和他作對,讓他此后的工作非常不順利。
他是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件事呢?假如他能態度友善地問一句:“門口的那輛車是誰的?”
然后用建議的口吻說如果能把車開走,別人的車就可以進出了,這位學生肯定會很樂意把車挪開,而且他和班上的同學也不會那么生氣和反感了。
采用提問的方式不僅能使一個命令聽起來更順耳,更能激發對方的創造力。假如一個人能夠參與命令的決定過程,那他接受命令的可能性自然也會更稿。
伊安.麥克唐納是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家小工廠的經理,這家工廠磚門生產精密零件。有一次他幸運地拿到一大筆訂單,可是他清楚自己不可能按期交貨。
工作是工廠早就安排好的,而且這份訂單所要求的時間實在太緊,看來他們的確沒有能力接下這份訂單。
麥克唐納先生并沒有要求工人們加班加點地趕訂單,而是把工人們全部召集在一起,將目前面臨的問題講給他們聽,并告訴他們如果這份訂單能夠如期完成,對工廠及工人自己的意義有多么重大。然后他向工人們提出了問題:
“我們有什么辦法來完成這份訂單嗎?”
“有沒有人能想出些別的辦法克服目前的困難,讓我們能夠接下這份訂單?”
“有沒有辦法調整工作時間和人員安排,能對解決問題有幫助?”
員工們想出了很多辦法,并且都堅持讓他接下那份訂單。他們用“我們能做到”的態度和決心,ABC終接下了訂單,并如期交貨。一位有影響力的會:
原則四
提出問題,而不是直接下命令。 @(待續)
摘編自 《卡內基成功學經典:人性的弱點》 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