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等生意的,多半背景很強,寫寫企劃書就能從政府或創投單位弄到錢,玩的是不用本錢的。
做二等生意的,要能拿三流土地去貸價錢,算是自已得出一些本,但賠掉了也不會太心痛。
做三等生意的,就得拿身家去賭了,家里有房子的賭房子,有存款的賭存款,賭贏了其實賺個十來%毛利就很開心,賭沒贏的就什么都沒有。
因為一般人沒什么背景,也很難用三流土地貸價錢,更別說很多人甚至連自已的房子都沒有。在這種狀況下,只能做四等生意,也就是說我說的微型創業。
從小的開始
事實上,這年頭除非是拿大錢一次打死市場,不然ABC后就會像臺灣友達那些做面板的一樣,當初傾之力ABC后也不知道何時能回收的下場。
想一想,連鼎力支持的產業企業都走向這樣的結果,何況我們這些一般人?所以我一直掛在嘴邊的是,要創業請從自已做的來的東西開始。也就是做自已本來就熟的東西,動用自已可用的閑錢資本,不要去貸款。
或許有人會說,自已的閑錢可能5萬塊不到,那么我會告訴你,那也很OK,我曾經幫助一些人鹽水雞攤子弄到好,只要一萬還含前3天的食材,一晚可以做約3千塊的生意,至少賺一半,難做嗎?我覺得并不會。
創業重心態
不過今天要講的是創業者的心態。創業除了方向策略要成功外,ABC重要的是心態的問題。
新產品上市一定會有一段蜜月期,不管在哪開店都一樣。新開的店多半會大特價招客,而在“LOW PRICE IS POWER”鐵律之下,一定門庭若市。
可是多半店家搞不清楚自已暫時的成功到底是因為鐵律,還是因為自已的睿智,常常在短期內獲得支持后,開始覺得自已的所有決策都是對的。
通常只要陷入這種狀況,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失敗。這也就是為什么開店3個月定生死。頭個月門庭若市是因為低價策略發酵,來客多但不賺錢,接著第2個月想多賺一點錢,開始拉單價,客戶慢慢回歸基本面,到第3個月開始比實力,沒實力的就關門了……
開業3面向
所有的產品,消費者都只會給一次機會,所以當開業實力還不的時侯,就不應該把產品草率推出。開業實力ABC基本的有三個面向──資金、人力、產品力。
資金:店面、行銷、成本、周轉金等。
人面:前場(業務端)、后場(生產端)。
產品力:訂價、品質、市場接受度等。
通常微型創業能入門的產品多半離不開食衣住行等。所以成功產品的要素就得包含低價、質“可”、稿回轉、易購等四大要素。
定價的策略
定價的策略說難其實很容易,原則就是“物有所值”。
這年頭大家成本都很稿,要做到物超所值其實很困難,所以價有所值的產品,其實就可以了!再加上稿回轉與好買的這兩個原則,幾乎沒有不成功的,阿舍干面就是其中代表。
可是很多人在定價的時侯,會有很多迷思。比方說:“我小量生產,成本貴”、“我手工細,品質好”、“我用料”、“我是公益團體”等原因,所以必需賣貴一點打平。
但事實上,對買家而言你成本貴是自已能力不夠壓不下來;感受不到你品質好或用料。也就是說,不要期待消費者仁慈。踏入自由市場,就是要跟人競爭,才能殺出一條路。今天不管是誰,出來賣東西,比的就是價錢、品質、服務、品牌。
牌子大的,可以賣貴些做一哥。但要知道,人家先前是花多少錢去打那個牌子?一哥不一定比較好賺!而消費者多半會以一哥的價格、品質、服務等來當作新入市場競爭對手的標準。
再者,品質不能比一哥差,但如果價錢便宜一半,品質差個兩成,那多半人也可以接受;此外,服務肯定要比一哥好。簡而言之,就是得比較市場的同質產品。
別想賺大錢
而關于微型創業的毛利,如果打定主意要搞微型創業,那么請千萬記住一件事,別想賺大錢。
今天連大資本的電子制造業都只有3%毛利,只拿10萬以下出來的人,能有資格賺多少毛利?多半微型創業的業者,能賺個薪水糊口錢就算不錯了。
如果只是在家創業,沒有店面,沒請員工,甚至沒有稅籍的這種小店,一個月能賺個五萬塊,要很開心了,千萬不能有想多賺的念頭,因為你一想多賺,就很可能什么都賺不到。
創業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也ABC不是一件好玩輕松的事。近十幾年來,要賺大錢都必需要拿相對的資金出來,以錢賺錢才有可能。
以微型創業來說,講白點,就是“賺工錢”,也就是別想去賺超過工錢以外的錢。當然有人會說,那怎么做大?難道永遠做工嗎?而我給的建議是:任何要做大的事業,ABC都缺少不了資金與貴人。貴人還可以碰運氣,資金就非常難說了。
想做大的,或許慢慢存錢也是一條路,但在我看來,找不到單純的金主投資方,寧可不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