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課堂上規勸孩子,一下子說父母賺錢不易,浪費食物就是浪費爸媽辛苦賺來的錢,一下子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小孩每天餓著肚子……
但是,盡管老師苦口婆心,卻沒有絲毫效果,被丟棄的食物還是天天出現在垃圾桶里。
老師生氣了,把孩子們教訓了一頓,規定只要誰再浪費食物,一旦被發現,就必須到教室后面罰站!
起初,老師以為這個方法奏效,垃圾桶里再也沒有出現食物;但仔細一看,這才發現根本不是如此,而是孩子們怕受到處罰,先把剩余的食物用衛生紙包住,再偷偷扔到垃圾桶中。
后來,老師靈機一動,有天午餐時間,對孩子們宣布:“以后你們有吃不完或不想吃的食物,就把食物交給老師,老師保證不會處罰你們?!?p>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終于有一個小男孩,怯怯地交給老師一片土司,說:“老師,我媽媽今天替我準備了好多片土司,剩下一片我實在吃不完?!?p>老師微笑地要孩子回座位坐好,接著拿出刀子、砧板,轉眼把土司切成了小塊。
接著,老師問同學:“有沒有人想吃土司?”只見一個、兩個、三個……好幾個孩子舉起手來,土司一下子就被吃完了。
接下來,又有孩子“貢獻”出吃不完的蘋果、香蕉、三明治、蛋糕……老師同樣將它們分成小塊,不一會兒就全部吃光了!
從此以后,垃圾桶再也看不到吃不完的食物了。相反地,班上的孩子每天ABC期盼的,就是中午的“分享大會”。
愛的箴言
很多時候,我們很想改變一件事情,但矛盾的是,我們明知某個方法無效,卻還是固執地不愿改變方式。
有個女子對兒子的教養問題傷透腦筋,她一天到晚罵孩子,甚至還曾出手打他,卻沒有任何用處,只是讓兒子愈來愈“皮”,似乎不把任何的懲罰看在眼里。
女子覺得兒子一定“有問題”,搞不好還是“過動兒”,硬把兒子拉去看心理醫師。
醫師對孩子進行了一些測試,發現孩子其實很正常,有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母親的教育方式。
于是,心理醫師婉轉地跟這位母親說:“您的孩子很聰明,卻也很頑固?!?p>母親嘆了一口氣:“對呀!無論我怎么打、怎么罵,他都不怕!”
“既然您知道他‘不怕’,那么您要不要換個方法試試看呢?”心理醫師說:“您就忍著點,別再打他、罵他了。相反地,您找到機會就要夸獎他、鼓勵他。”
做母親的半信半疑,但實在沒有其他方法了,只好照著心理醫師的話試試看。
不料,兒子竟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變得乖巧又聽話!
母親思索著兒子的改變,接著恍然大悟:“對呀!那心理醫師想必是發現了這孩子的個性‘吃軟不吃硬’。過去我卻堅持要跟他‘硬碰硬’,也難怪結果是‘兩敗俱傷’!”
道路的前方有一顆大石頭,我們就算對石頭破口大罵、對它又踢又打,都不可能讓石頭自動消失,但我們卻可以卷起袖子,把石頭搬開,或是干脆繞過這顆石頭──這條路行不通,那么就換一條路走;這個方法沒有用,那么就換一個方法。
想法轉變了,做法就跟著轉變,結果當然也會轉變。@
摘編自 《不曾心碎,就不知什么是幸福:歷經人生低潮、夢想幻滅,反而更能看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