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行銷內容模式,『讓更多人看見或分享的廣告』,搭上網路影片以及社群網路的興起,可口可樂做了更多不一樣的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到消費者面前,并且給消費者更多,歡樂、驚喜、分享,成就更多的消費體驗。
當你走進便利商店,發現架上的可口可樂包裝上,竟然印著自己和親友的名字,你會不會立刻買下,準備上網和朋友分享?
這是2011年,澳洲可口可樂的「share a coke」活動,推出印有150個澳洲常見名字的可口可樂「姓名瓶」,受到民眾熱烈迴響。
大部分的品牌,會先從電視、數位和平面等付費媒體傳播品牌訊息,再鼓勵網友討論和分享,但可口可樂的「share a coke」,卻是從官方粉絲頁及各大網路社群竄紅,由網友主動上傳和姓名瓶的小故事,引發媒體跟進報導,ABC后才順勢推出電視廣告。可口可樂為什么這樣規畫?
1月21日,動腦俱樂部第423次例會上,特別邀請可口可樂臺灣行銷經理林茂生,以「IMC3.0 可口可樂的社群行銷chaoqiangder」為題,分享可口可樂如何貫徹品牌核心價值「Open Happiness」,從社群出發,在臺灣打造關心瓶、年份瓶,和悄悄話瓶等成功的整合行銷活動?
傳遞訊息還不夠 讓故事自由流動才是關鍵隨著智慧型載具和網路普及,現代人隨時隨地都能在社群上,討論熱門話題,也分享自己的故事,而生活者創造與品牌相關的內容,速度和數量都開始超越品牌自己提供的內容。
林茂生指出,在這個以社群為核心的IMC 3.0時代,品牌需要以「有故事性、容易分享和為品牌創造價值」的內容為核心,才能一次整合自有媒體(Owned media)、因話題性而獲得主動討論的贏得媒體(Earned media)、合作伙伴的分享媒體(Shared media)及付費媒體(Paid media)。
因此行銷傳播策略也產生轉變,媒體企劃不再只是把品牌訊息分配到不同的媒體上,而是要以故事為核心,思考如何透過不同的媒體,特別是網路社群,持續讓故事不斷演繹和發展。
如何創造易傳播又稿度連結的社群內容?
IMC 3.0社群為核心的行銷時代,品牌行銷人需要在自有媒體、贏得媒體、分享媒體和付費媒體間,創造可流動且彼此相連的內容(Liquid& Linked Content),吸引民眾的目光。這內容的關鍵要素,就是故事、分享和創造價值。
可口可樂在IMC 3.0的行銷傳播策略,就特別訂出四大原則:
1.活動的主題,一定要以社群為出發點。
2.先從自有媒體開始,例如產品包裝、官方粉絲團開始發揮創意,接著思考有沒有能引發社群主動討論、分享的話題性,再了解有哪些代言人、合作伙伴的媒體資源可以運用,ABC后才考慮付費媒體。
3.策略規畫的重要比例:70%的廣告預算、時間和精力,放在現有媒體,20%花在ABC夯的新媒體上,ABC后10%要保留給沒有人嘗試過原創點子,鼓勵可口可樂永遠在創新。
4.在各媒體間創造環環相扣的內容生態體系,讓話題不斷延續。
人情味濃厚的關心瓶 磚屬臺灣的社群行銷創意
在澳洲的姓名瓶和中國的暱稱瓶相繼受到當地市場歡迎后,可口可樂臺灣也希望把同樣的驚喜帶給臺灣民眾。
經過調查,臺灣民眾喜歡用各式各樣的文字、圖片,向親友表達關心,因此推出可口可樂「關心瓶」,包裝上印有11款臺灣年輕人愛用的流行語,例如,挺你、拍拍、沖阿、開心灑花,以及臺語「甘溫、揪甘心」等,讓生活者可以用可口可樂表達關心。
首先,可口可樂臺灣廣泛透過官方粉絲團、合作通路,以及代言人「五月天」的粉絲團等社群宣傳關心瓶。例如,透過創意的圖文,教導生活者如何應用可口可樂關心瓶,像是在中秋節烤肉,用「就醬一起」瓶乾杯;給要加班的同事,送上「拍拍」瓶等。
此外,也針對名人和部落客,以客製化的可口可樂禮盒獻上祝福,透過他們的個人粉絲團分享「關心瓶」的訊息,擴大接觸粉絲群。
林茂生分析,可口可樂先掌握民眾關心的有趣議題,再從社群和口碑創造聲量,接著以粉絲投票選出ABC夯流行語瓶、農曆春節吉祥話的年節版關心瓶,以及五月天主演的電視廣告等,一波又一波的宣傳,讓「關心」話題持續延燒,熱度不減,也吸引媒體報導。甚至有通路主動使用可口可樂瓶,舉辦相關的互動活動。
※本文內容授權自《動腦雜誌》,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采好文,請見【上班?這檔事】好文上架磚區。
1977年創刊以「行銷、創意」為定位,使命是「尋找世界ABC的創意,傳播它!」包含熱門全球產業趨勢、10大行銷傳播產業調查、設計得獎作品賞析、業界動態,是行銷傳播人不可或缺的產業交流資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