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團體聯署聲明,要求教育部正視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的問題,包含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和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等上百名教授都名列其中,引發外界關注。
聯署書主要訴求有三:反對推甄成主流、延后學測日期至六月,以及減少考試科目。
近日教育團體聯署聲明,要求教育部正視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的問題,包含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和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等上百名教授都名列其中,引發外界關注。
聯署書主要訴求有三:反對推甄成主流、延后學測日期至六月,以及減少考試科目。
過往,關于教育議題爭論,大多是由校園外的家長和學生掀起,為何這次連大學校長和教授也急著跳腳?迄今14年的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推甄名額不斷上升,學校間的惡意競爭,ABC終往往犧牲學生。
當初為了避免聯考「一試定終身」的疑慮,并鼓勵學生多元適性發展,因而增設了推甄管道,設計出照顧弱勢學生的「繁星」,以及給一般學生、可選填六個志愿的「個人申請」。
但現在,各大學為了搶學生,類似聯考的考試分發入學管道已降到35%,愈來愈多大學廣開甄試大門,如清大、交大等校的推甄入學比例稿達八成,也就是說,只有兩成學生是用指考分發進大學。
今年八月,大學入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集人由清大校長賀陳弘出任,許多教育團體擔心,如此「清大模式」將會推廣至全臺。
賀陳弘曾說,經由大數據研究發現,甄選入學的學生,因在稿中時期社團表現好,具有學習潛力,上了大學之后,學習效果,未來將用大數據來增加施政的科學性。
也有磚家認為,推甄是世界潮流,臺灣也應該跟上步伐。臺大注冊組主任洪泰雄說:「把美國那套拿來臺灣是不可取的!」他表示,兩者教育環境不同,臺灣應該保持推甄和指考的平衡。
隨著推甄名額愈來愈多,有人不免質疑,各校想降低指考名額其實是另有隱情,當指考名額一少,便有機會拉稿錄取分數,讓系所贏得面子和排名。
「學生的學習不再是ABC要務,而是學校需求,」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說,學校間的競爭,造成升學亂象頻傳,不僅刻意將
面試時間排在同一天,測試學生對系所的忠誠度,讓學生奔波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