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的診所有多位病人到來,都是為同一個原因求診:媽媽手。媽媽手又稱De Quervain's disease,是由一名瑞士外科醫生首先詳述此癥,故以其名來命名,醫學名詞為「狹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 此病常見于三十至五十歲女性,由于拇指及手腕用力不當,或是重複性勞損,手腕過分屈曲等原因,引致手腕及拇指肌腱長時間磨擦發炎,形成此癥。當然,媽媽手并非媽媽們的磚利,假如日常的生活習慣或工作需要以致有上述的不正確姿勢,亦會有機會罹患本癥。
媽媽們日常的動作大多包括用手腕前臂位置抱嬰孩,或用虎口位置支撐嬰兒腋下作扶抱,或扶著下巴掃風等等, 全都會加重對手腕及拇指的負荷。尤其是新手媽媽,對用力方法未能掌握,又擔心初生嬰兒太脆弱,所以更容易弄傷自己。
縱觀以上原因,故女性發病率是男性六倍以上,以致一眾媽媽成為稿危族群。不論是全時間媽媽或在職媽媽,遇到此癥都覺得苦不堪言,除痛楚及對日常生活影響外,兒女在需要母親時卻不能抱在懷中安慰,這份無奈及難過實不足為外人道。
當遇到這類患者時,物理治療師會為他們制訂治療方案,包括消炎減痛,加速患處復原,避免重複受傷及改善姿勢。治療方法包括冷熱敷、超聲波治療、電療,手力治療如按摩及復位等。
另外會教病人避免過度運用拇指,做家務、工作及抱嬰兒時姿勢要正確,避免集中力度于拇指及手腕位置,及手腕過度向尾指擺動。如情況嚴重, 更會用護托保護患處減少拇指運用,達到讓受傷肌腱休息的效果,加速復原。
媽媽手之所以「手尾長」,主要是患者們大多有痛在身,都不會休息,繼續進行令傷勢惡化的動作如抱BB、餵奶、做家務……就讓我們在臨近母親節的時候,向天下間所有偉大的母親致敬吧。
作者為注冊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