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聯合報系愿景工程官網,特派記者蕭白雪╱德國報導】
三十歲的德國年輕人伯榮.羅森,從小到大歷經柏林圍墻倒塌、東、西德從分裂走向統一的劇變,如今雖身處歐債危機,談起未來,他自信的說「社會本來就一直在變化,重要的是自己隨時要作好準備」!
金棕色的頭髮、斯文的臉龐,瘦稿的羅森就像多數德國年輕人,對未來早有規畫;懂得觀察局勢變化、有機會想要到國外走走、希望有海外工作經驗。對于歐洲年輕人被稱為「失落的一代」,羅森語氣堅定地表示,「歐債問題當然會讓自己對未來有所思考,但不會恐懼」。
小學三、四年級羅森已立志當記者,十六歲在報紙上寫文章;在柏林念大學,選擇念歷史、政治,同時上記者學校,爭取媒體實習的機會。為投身記者工作,羅森算了算,大約花了六、七年學習并爭取工作機會。
羅森曾經在電視臺和報紙實習,他形容,競爭很激烈。從爭取實習機會、到實習期間的表現,都要表現出自己很有幾把刷子的實力,才能吸引媒體主管注意,實習結束后才有工作機會。
他自認,自己的強項是語言能力,加上對很多事都有好奇心,是他對記者工作仍保持稿度興趣的原因;在報社工作四年了,剛開始投入工作時,便不時聽到平面媒體可能消失的討論,但他從不擔心自己未來會失業。 除了因為自認還年輕、未婚沒家累,更因他相信報紙不會被其他媒體取代而消失外,更有自信就算離開報社,他仍有足夠能力可轉戰廣播或網路媒體。
羅森說,對父母親那一輩的人而言,「失業」是很大的危機,他們可能一輩子都從事著同樣一份工作;但對他這一代來說,人生ABC的特色就是:隨時在面對、適應變化。
出生在東、西德分裂時期,七歲時,柏林圍墻倒塌,他從東德的小男孩,一下子突然面對著兩德統一后諸多生活上、觀念上的挑戰。羅森形容自己是「在變化中長大」。他也明知當記者賺不了大錢,但他喜歡記者工作的「參與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人、見識各種不同事物,讓他有所成長。
【全系列未完,完整連載請見聯合報系愿景工程】
延伸閱讀:
票選好職缺 來搶2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