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上國中的時候,就開始關注研究街頭流浪者無家可歸的問題。有一次,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一個流浪漢。鮑威爾就停下來問那個流浪漢需要什么東西。
“我需要一個家、一份工作。”無家可歸的人感嘆道。小鮑威爾為難了:自己還是個小孩子,怎么才能幫他呢?家和工作自己都不能給他呀。于是,小鮑威爾接著問:“你還要什么其他的東西嗎?”
無家可歸的人很無奈的笑了一下,帶著滿臉的憧憬說:“我真想能夠吃一頓飽飯呀。”
鮑威爾很想立刻答應他,可是心里面還是有點擔心,父母是否會同意自己的做法。鮑威爾對流浪漢說:“你可以等我一下嗎?我回去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見,你一定要等著我!”男孩飛跑回家了。
鮑威爾回到家,把事情告訴和爸爸,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父親聽罷孩子的所說,欣慰地笑了:“好孩子,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爸爸ABC支持你。孩子,你要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關心他人。仁愛是人類ABC光輝燦爛的人性。”
鮑威爾稿興地點點頭,并把父親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
接下來的三天里,鮑威爾在爸爸媽媽和兩個姐姐的幫助下,作計劃,采購,做了一百多份的飯,送到他們家附近的一個流浪者的收容所。
在以后的一年時間里,幾乎每個周五的晚上,鮑威爾全家都要給收容所送飯。后來,鮑威爾的活動得到了全班同學還有他們的社區的理解和支持,活動不斷的擴大了。
鮑威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他人,仁愛是人類ABC光輝燦爛的人性……這是父親對我說的話語,它影響了我的一生!
有一位家長,他和妻子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獨生兒子,但兒子卻很自私:好飯菜要獨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幫忙拿、幫忙脫;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這要那,對父母卻從不關心,父母生病不聞不問。一位兒童教育家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
仁愛是人類ABC光輝燦爛的人性,ABC崇稿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
自私自利是愛心的大敵。但它根源于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渴、泯滅,為人父母者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大海靠一滴滴水匯集而成,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憐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兒童ABC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看到別人的困難,顯露出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
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他們坐到這里來吧。”鄰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長帶著孩子去探望問候,幫阿婆做事……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關心、幫助人的,對于培養孩子善良品德是ABC不過的了。
隨著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故鄉,熱愛、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扎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 * *
磚家建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希望家長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愛心,讓愛在孩子的心靈生根發芽,讓愛充滿這個美麗的世界。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要落實在平時的點滴行動中。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表情,理解別人苦惱悲傷的緣由,努力想出辦法來減輕別人的痛苦、煩惱,使大家快樂。
⊙要學會關心他人。要鼓勵孩子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給別人添麻煩”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以幫助他人為快樂,以會勞動、能負責為榮耀。例如承擔適度的家事,為鄰居老人拿牛奶、傳信件、送書報等等這樣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對孩子良好的言行要給予微笑、鼓勵,而不是物質允諾。愛心應當是不圖回報、不計代價的。
培養愛心,ABC需要的是情感的薰陶和榜樣的示范。讀一些報刊上青少年為父母分憂、立志再艱苦也要完成學習的真人真事,特別要以父母本人愛國敬業、關懷長輩和他人的行為去感染子女,讓孩子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讓孩子從小懂得向別人奉獻愛心、付出關心可以帶來歡欣和快慰。
轉載自:婦女與生活社《父母應該對孩子說的100句話》@(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