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一般人的情緒反應,在得到贊賞與肯定時常會感到振奮與喜悅,在遭受到苛責、羞辱時則往往出現頹喪與憤怒;這是否意謂著,人體中70%水分子亦隨著接收到的不同訊息而立即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呢?果真如此,父母、師長在面對孩子問題行為的管教時,所傳遞的語言、聲音、動作與情緒,不也影響著孩子當時的心理反應與接受程度嗎?
管教孩童是父母的責任,也是老師的職責;但往往在面對孩童層出不窮的問題行為時,就會讓人感嘆父母難為、老師難當。每每孩子的問題行為總是不斷地重復出現,而父母及師長也常因管教不得法而身心俱疲,甚至對管教中衍生出親子間、師生間的情緒沖突而苦惱不已。
常言道:“愛之深,責之切。”惟責備或處罰時所散發出的憤怒訊息,往往只是徒增孩子的焦慮、不安或怨恨,并無法真正抑制或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而為何深愛著孩子的父母、師長,在處理孩子問題行為時總是氣急敗壞、怒火難遏呢?殊不知情緒一來,理性盲目時,許多的不當管教行為也就跟著發生,伴隨而來的常是彼此的傷害與懊悔。
因此,在孩子的問題行為發生時,若能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對待,表達同理心與寬恕,了解問題行為原因,明確指出孩子的問題行為與行為后果,再給予合理的處置或懲罰,自然可避免管教的沖突,并達到管教的效果!
至于當孩子的問題行為發生時,如何還能保持冷靜、理性的態度呢?這就考驗著父母、師長對待問題行為的認知能力與情緒容忍力了?!顿p識你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周弘先生,歷經陪伴聾女兒婷婷學習成長的18年生命體驗中,將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稿為“賞識教育”;它的基本理念是:“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命運?!?p>書中亦提到:“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的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該受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的越來越壞。”
如果我們碰到孩子的問題行為時,腦中念頭能隨即拋棄傳統的負面思維,如“不乖、搗蛋、使壞、偷懶、作惡……等”,放掉這些使人惱怒的元素,而能轉念捫心自問:“為何會這樣?不可原諒嗎?我能怎么做?我是否不夠盡責?”如此自然較能用冷靜而有智慧的方法處理?;蛟S我們無法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但至少可以讓彼此互動的生命過程中洋溢著友善與溫馨!
管教的過程是教育,管教的目的也是教育。懂得善用正向思維與方法,方能減少管教的沖突與傷害;智慧地正向管教,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與習慣;也唯有正向管教的父母、師長,才有真正快樂成長與學習的孩童?!?br>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