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的慶民,安靜的打開玄關的大門,小心翼翼的走進來,因為今天考試的成績非常糟糕,自己明明很認真的準備了,還是考不好,心里好難過;慶民低著頭,悄悄走進房間內,沒想到一打開門,媽媽就出現了。
“老師打電話來了,你這次考了55分?”媽媽問。
“……。”
“每次叫你念書,你就只會睡覺,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真的好丟臉,我沒有臉走到外面去了,隔壁的恩淑考了100分,到處炫耀,你怎么就只考55分?55分!”
“……。” 慶民垂頭喪氣的低著頭,安靜聽著媽媽說話,沒有任何反應。
“哎呀!我都快急死了!我沒給你好吃的東西吃,給你好衣服穿嗎?還是沒送你去補習班呢?為什么大家都很會讀書,就只有你不行呢?”
“……。”
“我也沒說你笨,你這么聰明,為什么不讀書?為什么不積極一點呢?”
看見孩子依然一句話都不說,媽媽頓時火冒三丈,罵道:“你為什么一直站在那里?還不趕快去念書!”
于是,慶民無力的走回房間。
內向、小心翼翼的孩子,聽到父母嘮叨時,通常都會安靜的聽。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只要叫孩子不要做的事,孩子就會盡力不再做。可是,這樣的行動并不是反省,是因為孩子了解,唯有這么做才不需要再聽父母嘮叨;他們和外向的孩子不一樣,不會為了逃避嘮叨,就立刻說出自己的內心話,而是為了“不挨罵”,選擇修正自己的行為。
這樣看來,大部分的父母都會以為“他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當然,內向的孩子當中,有很多都是善良的孩子;但是這并不代表全部的孩子都是如此。剛開始嘮叨時,孩子或許會有幾次真心的反省,可是接下來就不一樣了;內向的孩子善于忍耐不滿的情緒,累積久了,就會從錯誤的方向爆發。
舉例來說,父母為了小事而嘲笑孩子,孩子卻不覺得這是開玩笑,于是爆發出來;此時,父母不知道自己剛剛的行為有什么錯,他們無法了解孩子爆發的原因,是因為已經累積了太多的不滿,再也無法忍耐的反應。
內向孩子的不滿,通常會在接近青春期時一舉爆發。因此,內向的孩子當中,一直乖乖聽父母話的善良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常會突然改變。
孩子很敏感,“溝通”是ABC的潤滑劑
對于內向的孩子,父母與其單方面嘮叨,不如引導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想法。發生任何事情時,請先詢問孩子的想法,再告訴孩子父母的想法。內向的孩子多半都是心思細膩的,這樣做才會讓孩子充分接受;比起嘮叨1小時,10分鐘的對話,更能發揮強大的功效。
內向的孩子心思單純,不過他們的想法大多很深入,只要溫柔的引導對話,他們就會說出內心的想法。他們會對自己信任的人敞開心扉,即使朋友不多,但是只要是交往的朋友,就能維持深刻長久的友誼。
內向的孩子對于肢體語言相當敏感,因此父母要好好管理表情;如果說的話很溫柔,卻流露出生氣的表情,孩子ABC不會對你敞開心扉。
─ ─摘自:《聰明媽媽才知道的“嘮叨的技巧”》采實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