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反體罰政策相關文件的起草人彼得?紐渥(Peter Newell))說,藉此節日,希望父母們能夠學會正面且非暴力的教育方法,不要再對孩子進行體罰。
這個特殊的節日是由美國民間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發起的,短短數年間,在世界各地發酵,使這一天成為guoji性的日子。
父母體罰孩子的危害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是應盡的義務與責任。然而,有不少父母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某種期望,或者違背了他們的意愿,就對孩子大打出手。教育磚家們稱,父母對孩子進行打罵或體罰,是沒有效益的教育方式,它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
《兒童虐待小論》一文中,作者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童年時被父親打罵時的心理感受:
“我永遠無法忘記,那是一種怎樣無助的感覺。當我被呼喚到父親身旁,準備被揍的那一刻,是我十二歲之前的生活中ABC的恐懼與夢魘。不管我到底犯什么錯,我永遠感覺到我所受的痛苦比我犯的錯誤可怕十倍以上。我至今仍不時憶起,一個弱小怕痛的孩子,瑟縮的站在憤怒的大人身旁,大人稿大,強壯,有力氣,憤怒而青筋暴怒,手上揮舞著恐怖的工具,隨時可能往你身上擊來。那可能是一條皮帶,一根掃把,一根藤條,一個巴掌。不管什么,都會造成肉體巨大的疼痛。而且,我的父親不準我逃跑或反抗,他說,我越這樣他會打得越大。我只好哀求,放棄自尊的不斷哀求,用顫抖的小手,不止的淚……我ABC的目的就是,希望父親放了我,不要用棍子打到我身上??墒俏页3J?。沒有人能救我,我母親插手只會引起父親更大的憤怒,況且她也不是我父親的對手。鄰居更不用說了,打孩子是我家的事,別家人能管么?在被打的那一刻,我有股被天地遺棄的感覺,我會痛恨自己為什么要生下來,為什么要有感覺與生命……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可是,當時那種恐怖與絕望感,至今想起來仍心有余悸?!?p>成長于暴力環境中 孩子身心健康嚴重受損
科學研究已經發現,長期生活在一個暴力恐怖的環境中,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納甚維爾市范德比爾特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莎麗巴爾金,進行了一個為期兩年的研究,對二到九歲的孩子進行了認知測試,結果發現被打過的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要低于沒有被打過的孩子。
而早前的日本科學家研究表明,長期被體罰可能導致兒童腦萎縮。研究發現,對于體罰時間超過3年的兒童,其大腦中與感情和決策能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內側部份平均要比未受體罰者小19.1%,與注意力相關的扣帶前回以及與認知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背外側部份,分別要小16.9%和14.5%。
教育學磚家也提出,孩子受體罰時的疼痛的體驗并不能提稿孩子的道德觀。雖然被打時的疼痛或者驚嚇可能在當時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但長期而言,這種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不能幫助他們在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建立自己的正誤觀來防止未來犯下同樣的錯誤。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會有良好的表現。
家長打罵孩子還會給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孩子會認為打人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解決沖突的方式。研究發現,從小遭受毆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違法或者反社會性的行為,而在其長大成人后極有可能虐待他們的配偶和兒女。而且,有家暴經歷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校園霸凌行為中的施加者。
5種方式取代打罵孩子的教育
《世界上ABC愚蠢的父母用打來教育孩子》一文的作者“panicpiggy2011”小時候受到父親打罵教育,多少年后,她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難道在父母的心里,我就蠢到只有靠打才能教育的地步?通過心平氣和說教的方式我就無法接受嗎?好像我還不是一個白癡吧。想來想去,結果只有一個,父母不懂如何通過心平氣和的智慧的方式來教育我們,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個智慧。”
是的,理智地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與耐心的。
教育磚家們向父母們建議用下列5種方式來取代打罵孩子的教育,相信父母與孩子都會受益匪淺。
1、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計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做錯事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耐心傾聽孩子。如果是氣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ABC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此時,父母應該先冷靜下來,試著耐心地傾聽孩子,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父母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3、修正對孩子的期望。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4、對孩子放下身段。有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教育磚家建議,父母要對孩子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盛怒時不管教孩子。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父母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父母要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心。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