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對孩子教育方面“變心”的經歷,如果能擴開大家的思路,幫助大家更快融入丹麥社會,那真是太有價值了。
中國人常說,孩子一定要在中國讀小學,這樣能奠定扎實的基礎。我也曾經這樣想過。但孩子出生在丹麥,送去中國總是舍不得,所以也就免去了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轉念一想,扎實的基礎應該能建造起稿樓大廈,丹麥社會這幢稿樓打造得如此幸福,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能行嗎?而且丹麥社會的幸福可不是清貧樂,而是丹麥人所說的“油孔”里的幸福。
那么這種基礎到底是什么呢?我突然覺得我們對常說的這個打基礎的概念是模糊的。
丹麥的孩子從小(一般一歲以后)就會被送到“日托媽媽”那里,每天“日托媽媽”會帶著四五個孩子在家里玩具室玩耍,也會帶孩子在花園里玩沙子、滑滑梯等,“日托媽媽”們還時常會帶著孩子們一起散步,搞活動等。兩年下來,孩子既熟悉了小范圍的朋友們,也開始接觸其他小朋友,既培養了他們ABC初的認知世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除了家庭外,對社會上其他人的一種信任。
將近三歲時,孩子就可以上幼兒園了。這時孩子們會通過玩耍、集體活動等方式,學習語言、認知自然界,窺探社會,幼兒園會利用各種傳統文化節日等開展各方面的交流、互動等。至六歲,孩子就可以上學前班了。一般老師還會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作出評估,也有一些孩子會被建議晚點上學,這并不是說明孩子“笨”,丹麥老師會認為沒有準備好上學的孩子讓他們上學可能是拔苗助長,會得不償失的。
丹麥的孩子家庭作業非常少,而且非常簡單。我曾經一度非常失望,甚至拿來一些國內的作業給孩子做。但后來發現這是無用功,因為這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毫不相干,也沒有同學與我的孩子在這方面有共同的語言,孩子也就不愿意做了。反而我成了孩子們眼中“奇怪的人”。
終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一位丹麥老師交談到丹麥的教育,她明確告訴我,丹麥中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構架起一個令孩子們對學習有體驗的、能深入的、激發興趣的學習環境,并開發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創作能力,以及能夠自信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決策行為。”
我想,我終于知道了丹麥的這個扎實的基礎是什么了。這里的人們并不是很會計算,但他們總是會一絲不茍地給你算清楚;這里的人們也許對中國并不熟悉,但他們一旦感興趣了,會使用各種方法了解得比你還要深透;這里的人們也許并不很聰明,但他們充滿了活躍的思維,只要一人有一個點子,別人都會鼓勵,甚至去補充,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想法發展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說實話,這種鼓勵別人、贊美別人、認真鉆研的能力如果不是從小就培養的話,是很難擁有的。而有了如此扎實的基礎,丹麥當今社會的國富民強也是理所當然的。而丹麥正是憑藉著這樣以人為本的扎實基礎,不拘一格降人才。500萬人口的丹麥竟然養活著五倍其人口的世界人口,有時真的想,莫非天才都集中到此地來了?有意思的是,因為丹麥人總是鼓勵別人、贊美別人,他們都很謙卑、內斂,所以世界上的人玩著樂稿玩具、穿著Ecco鞋,卻好像并不知道有丹麥這個。
我想我終于明白了,中國人現在講的扎實的基礎是才,而丹麥的孩子所打的基礎卻是中國傳統教育所說的德。德才兼備者自然是丹麥努力所培養的;有德無才者,丹麥社會也很包容他們;但ABC讓丹麥人看不起的卻是有才無德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一旦將聰明用錯了地方,那是會害人的。
剛從國內出來的朋友還在猶豫是否留在丹麥,因為孩子整天玩,沒有“學到”一點東西。我很理解,不過或許要學習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丹麥的老師后來對我說:“把孩子放心地交給我們吧,因為我們是磚業的教育工作者。”
來到丹麥的我們太幸運了,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時候,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責任編輯: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