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父母的關愛和付出,更需要我們?nèi)褙炞ⅲw會他們的感受,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安全、被了解、有情感交流。
另一個說法是“跟孩子產(chǎn)生共鳴”。“全然地存在”(be fully present)這句話很適用于教養(yǎng)工作,它的意思是給予孩子全部的關注:傾聽他們的每句話,察覺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把心思放在他們當下的需求上。
不妨留意一下,你在講電話、傳簡訊、上網(wǎng)或看電視時有多么分心。我并不是建議只要孩子吵嚷奪取大人的注意時,我們都得拋下手邊的所有工作,只不過在今天這個時代,令人分心的事物太多了,我們很容易忘記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以及何時該把孩子擺在ABC位,而非某個八卦網(wǎng)站或電視劇。
我記得某次在公園里,看到一位打棒球的小男孩不斷喊著站在幾公尺外的母親:“媽咪,媽咪,你看!”她卻忙著傳手機簡訊,連頭都沒抬一下。“媽咪!媽咪!”小男孩喊了又喊,母親始終沒有抬起頭來,ABC后小男孩只好轉身走開。看到他臉上的表情,我的心都碎了。
事實上,當你忽略了孩子,就是在傷他們的心。只要從自己的忙碌生活中抬起頭來看一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渴望與你分享一切是多么快樂的事,而且這些都是再也無法重來的珍貴時光。
想要跟孩子真正產(chǎn)生共鳴,可以參考以下四個步驟:
1.放下手邊的事,全心陪伴孩子并且提稿興致;降低姿勢,與孩子的視線同稿,以開放而接納的態(tài)度看著他、聽他說話。
2.視情況用適當?shù)恼Z氣表達情緒,正確地反映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例如孩子把學校報告帶回家時,你可以說:“哇!這是你做的嗎?你一定對自己感到很驕傲。你花多少時間做好的?”
3.如果孩子對你的反應感到開心,你可以用“太棒了,寶貝,你做得很好!”這些話來反射并放大他的正向情緒。
4.如果孩子感到沮喪難過,必須尊重并同理他的感受,而非告訴他不該有那些感受。必須讓孩子明白,它們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一旦孩子有了安全感,就會知道自己在這世上并不孤單,有人可以投靠。重點是我們要有警覺心、恒心與耐心,這樣他們才能確定無論在危急或歡樂的時刻,都有我們陪在身邊。你可以每天問問自己:“我有沒有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天賦才華?我同理他們的感受嗎?現(xiàn)在我能做些什么、說些什么,讓我們的關系更緊密?”
像這樣貼近孩子的心不見得容易做到,尤其在孩子不愿意分享內(nèi)在感受的時候。有時他們看起來似乎為了某件事而哭,例如找不到某個玩具,事實上卻另有隱情。那個失蹤的玩具是否代表了離異的父親或母親?或者孩子鬧情緒純粹是因為沒睡飽?
“正念教養(yǎng)”所需要的是辨認并培養(yǎng)孩子的獨特性格,而非把我們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
對待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們必須去洞察并扶持他們的個體性,而唯有我們能夠洞察自己的人生,才能全力協(xié)助孩子成為ABC的自己。
當我們把孩子擱在一旁去做別的事,并且依賴外物去吸引他們注意、娛樂他們,等于是鼓勵他們在這個充滿愛與感動的世界,成為軟弱、被動的接受者。
──喬.卡巴金博士
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有時間陪伴并給予回應……孩子就會發(fā)展出一種信念基礎:相信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會在他需要的時候陪伴他、支持他。
──莎朗.貝格利(Sharon Begley)
─ ─摘自:《陪孩子靜心10分鐘》野人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