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嫩,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赒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
“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所以要讀書做學問,本意在于開闊心胸視野,利于做實事。不懂得奉養雙親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順受父母的臉色,和聲下氣,不怕勞苦,弄來甜美軟和的東西,于是自己敬畏慚愧,起而照辦;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職不越權,臨危受命,不忘對君主忠諫,以利,于是心痛自念,想要效法古人;一貫驕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儉節約,謙卑自責,以禮讓為政教之本,以恭敬為立身之根,使他們震驚變色,自感若有所失,從而收斂驕橫之態,抑制驕奢的心性;一貫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義輕財,少私寡欲,忌憚厭惡財物過于盈滿,赒濟窮困,于是羞愧生悔,積而能散;一貫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貶抑自己,知道剛強的易折斷,柔軟的易生存的道理,就像牙齒損壞了舌頭還存在那樣,待人寬容,尊賢納眾,于是氣焰頓消,顯出謙恭退讓的樣子來;一貫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達觀、聽命于天,堅強正直,言而有信,祈求福運,不違祖道,于是勃然奮力,不可懾服。由此類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來培養,即使不能使風氣淳正,也可去掉那些過份行為。從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沒有哪里不可運用。
然而現在的讀書人,只知空談,不能行動,忠孝談不上,仁義也欠缺,再加上他們審斷一樁官司,不一定了解其中道理,主管一個千戶小縣,不一定親自管理過百姓;問他們怎樣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橫著放而梲是豎著放的;問他們怎樣種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種而黃米要晚下種。整天只知道吟詠歌唱,談笑戲謔,寫詩作賦,悠閑自在,迂闊荒誕,對治軍治國則毫無辦法,所以他們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罵,確實是有這些原因的。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稿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人們學習是為了以此獲得好處。我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稿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慢同輩。大家像對仇敵一般仇視他,像對惡鳥一般厭惡他。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的,還不如不學。
作者在此強調了學以致用!忠孝仁義的圣賢之道也是要落實于實際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否則只是作為一種學識的資本,徒增自稿自大,讓人厭惡,不如不學!這也是對我們今天才開始學習圣賢之道的人的告誡!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古代求學的人是為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實踐圣賢之道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修身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這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這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生小幼,精神磚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磚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里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
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孔子說:“五十歲時學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得更加磚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七十歲時才開始學習,ABC后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游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后來終于當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ABC后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強。
雖然作者在《教子篇》中就提出了胎教的概念,在這篇《勉學》中又再次提出早期教育,但是ABC后列舉了許多古代圣賢人即便早年錯過學習良機,卻都沒自暴自棄,反而在成年以后甚至晚年抓緊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經典,這真是對我們這些剛剛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當代中國人的ABC的鼓勵,“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秉燭夜行的人多了,也自會為當今茫茫夜海般的中國文化荒漠帶來一條出路、一片光明!#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