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活開學日 孩子哭鬧怎麼解? 圖/劉貞柏(精神科醫師) 分享「我們家山姆近入學,在門口跟爺爺奶奶十八相送,到教室還繼續哭。已經好幾天了,怎麼辦?」張太太喜歡用英文名字喊兒子。 山姆躲在媽媽懷中撒嬌。 「上學應該會來不及吧?他每天早上在家裡耗什麼?」我問媽媽。 「一下要尿尿、一下要喝水、一下換鉛筆,
閱讀生活開學日 孩子哭鬧怎麼解? 圖/劉貞柏(精神科醫師)
分享「我們家山姆ABC近入學,在門口跟爺爺奶奶十八相送,到教室還繼續哭。已經好幾天了,怎麼辦?」張太太喜歡用英文名字喊兒子。
山姆躲在媽媽懷中撒嬌。
「上學應該會來不及吧?他每天早上在家裡耗什麼?」我問媽媽。
「一下要尿尿、一下要喝水、一下換鉛筆,反正很多事。山姆的爺爺奶奶也寵,講什麼就趕忙拿給他,每天拖拖拉拉搞很久。」張太太輕嘆,臉上顯現莫可奈何的表情。
每當夏季進入尾聲,總有一批小朋友蓄勢待發,從家庭走入學校,開啟未知的領域。尤其是那群準備上幼稚園或直接開始上小學的孩童們。在家裡「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如今參加團體、走入人群。跟那些無論喜歡或不喜歡的同學,坐在同個教室裡;教室前面陌生
稿大的老師,敦促著日常規矩外,還給每個人打分數,催促學習課本裡頭困難的
知識。
學習的本質是挫折
課本裡是沒學過的教材。若孩童早已學會,像已學過注音符號,那麼老師只不過是複習一遍,稱不上學習。學習在于「藉由指導,學會原本不會或不熟悉的領域」。換句話說,學習本身就是「充滿挫折的過程」。孩童的抗壓、受挫力,在入學之后會一一受到挑戰。能力
不足或落后的,很快就會暴露出來。
校園裡的同儕競爭
哥哥大波比弟弟小寶年長兩歲,很輕易在各方面弟弟。跟小寶比起來,哥哥學得快、跑得快、跟大人們互動良好,理所當然培養出自信。然而等到大波入學,放眼望去都是同齡小朋友,跑得快的、跳得稿的,各有不同,原本的自信受到挑戰。大波若能順利競爭成功
,還能挺過一陣子。若居劣勢,老師和家長又沒能適時伸出援手,單靠大波自我調適,當然較辛苦。
別低估孩子的調適能力
這是必經的過程,也是成長的本質。孩童的自我調適能力比父母想像中來得大,只是沒大人那麼好,需要較多的「自我保護」機制。就像一個電瓶,剛開始容納電量小,在擴大電容量前,只能適時放電,甚至偶爾跳電,避免整個電瓶燒壞。這種「自我保護」在
心理學上
稱為「自我防衛機制」,是合理的心理作用,在適當范圍內保護我們。
孩童放聲大哭或悶悶不樂,都是某程度的「放電」,經歷挫折之后,靠自己調適。大人若貿然干涉,變因增加,反而看不清孩童原本的樣貌。其中一例就是剛入學的小朋友「哭著不肯上學」。
如何引導孩子融入新環境
●協助孩子熟悉環境:
任何人到新環境需要適應,幼童更是如此。利用短期陪伴,帶孩子到校園多走幾遍,或跟老師聊天時讓孩子陪在身旁,能增加孩童對環境的正向熟悉感。
●檢查上學途徑的細節:
幼兒對陌生環境害怕是天生的保護機制:怕找不到位子坐、司機叔叔看起來很兇、不知道娃娃車的班次和排隊順序,任何小細節都可能讓孩童疑惑。疑惑會因為某次的不良印象強化(如坐到一張葬污的椅子),想法愈固著排斥愈大。大人看來無關緊要,孩子卻因此不想
上學。適當澄清,孩子反而能增加接受度;大人視而不見,孩子會因不受重視而加強負向觀感。
●評估生理需求:
按照正常生理,吃完早餐后腸胃蠕動增加,會引起便意。孩子吃完早餐,等娃娃車時開始「肚子痛」其實是準備排便。假使這時大號,娃娃車來了,就要讓全車等自己,很丟臉;若忍到幼稚園,又不想在學校大號,ABC后忍到放學。孩子搞不清楚「飯后肚子痛想大便」是
正常生理反應而非生病。由于不了解,只能選擇「不敢吃早餐」、「肚子痛就不上學,不然全車都要等自己」、「不想在學校廁所嗯嗯,乾脆不上學」。這時可提早半小時起床,順利解便后再等娃娃車。適當解決孩童生理需求能化解很多困難。
●提供習慣的行為模式:
有的孩子會在刻板習慣中獲得
安全感:起床、盥洗、吃早餐、拿書包和娃娃車的特定座位。若孩子有這種特質,不妨在適應初期提供固定習慣。先讓孩子不排斥上學,再學習彈性適應環境。
●不是趕孩子上學:
有些孩童很敏感,知道父母趕時間上班,潛意識覺得自己是被趕去上學,而不是因為上學很重要。若抗拒上學,父母因為上班被耽誤而發脾氣,孩子反而更會鬧彆扭。針對這種狀況,不妨將起床時間提早,避免父母趕時間而「趕孩子上學」的氣氛。
●終止惡性循環:
哭鬧拒學很多是由于惡性循環才演變成現況,重點在于中斷這種循環。頭過身就過,只要投注適當時間成本,將孩童上學的行為模式略做調整,改善之后就能恢復原本的作息。
關于「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可能是一種互動的結果。不單發生在孩童身上,也發生在父母身上。
孩童為融入團體,相對要離開父母。焦急的父母從窗戶看見孩子跌倒,總會心急:「為什麼老師還沒看到?為什麼我不能衝進去扶他起來秀秀?」想著想著,很多父母拼命忍住。接著跌倒的孩子站起來,左看右看沒人理,哭也沒人注意,再不起來就跟不上大家唱游的拍
子了!自立自強、揉揉膝蓋,沒事般繼續活動,瞬間又長大了一些。給孩子多一點時間,他會順勢長大一點點。
失落的父母把這些看在眼裡,開心孩童成長之馀,不禁也失落:「果然不需要我雞婆啊!」「孩子是不是就這樣愈走愈遠了?」邊想邊掉淚的父母,所在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