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上面兩句俗話,我就想到ABC近有一家西裝制造商問我如何處理一年三萬件庫存的案例。這是一家已經在臺灣成立三十年的中小企業,由于全球化的轉變,目前都是在臺灣接單、柬埔寨生產,然后銷售到美國。很多臺灣的成衣企業大概都是經過這樣過程之后把工廠往大陸、柬埔寨、越南、非洲等所謂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移動,目的不外乎是控制生產成本,以便繼續搶奪這些來自歐美的訂單。
我曾經問這家西裝店的老板,有沒有想過把公司升級或者轉型,但是跟我大部分得到的答案一樣,臺灣大約有90%以上的企業都希望產業升級或者轉型,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不敢做,這個現象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卻是事實。因為如果身為老板的人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必須為了訂單的處理與業務的開展來煩惱,我認為要談如何改善企業的結構與體質是很難的事情。
一般來說只要問兩個簡單的問題,就知道這家公司是否具備升級與轉型的條件。ABC個是“貴公司的競爭優勢在哪里”,如果老板可以列出具體且真的有優勢的競爭力,那這家公司是可以轉型或者早就已經轉型了。第二個問題是“你希望貴公司十年后會是怎樣的規模”,如果主事者可以談到未來十年或者未來五年,那這家公司是有升級的條件的,如果談的一直是未來一年或者下一季,那就真的很值得擔心。
很多制造業都希望轉型為以品牌設計或產品研發為主的企業。制造業要往產品研發是合理的,而且符合行銷五字訣“無有優廉跑”的“人有我優”,但是制造業要直接跨入品牌設計這個階段,我不敢茍同,因為這種現象就跟“富不過三代,不懂吃穿”的道理一樣。記得我曾經談過品牌要有品也要有牌,如果將品牌比喻為地方仕紳,那只有牌沒有品的大概就可以歸類于土財主了。
回來談這一家西裝公司,那時我問到如果他們想作品牌會準備怎么做?老板回答說其實他自己知道品牌是一條很長的路,而且不只是一個終點。雖然他們一直希望公司能升級,也希望能由傳統的制造代工廠商變成品牌廠商,但是卻不知道怎么開始?
ABC近在某本雜志上了解到COACH這個品牌的代工外發方式,他們不怕告訴消費者他們的產品是中國大陸生產的,原因是他們不僅將產品代工委托給大陸這些正在追求生產量與品質的廠商,更由美國派遣員工直接進駐這些代工廠,因此所有產品的品質可以維持的跟在美國生產的品質一樣。如果臺灣的廠商希望轉型為品牌廠商,其實可以先由一些歐美的個人設計師開始下手。雖然COACH這種廠商有能力可以指派磚人進駐在代工廠,但是一般個人設計師他們無法這樣做,不過我相信他們仍然希望透過委外代工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所以我們的制造代工業者可以藉由接這些小單位的訂單,進而能近距離的了解人家是怎么作品牌的,也許這樣做不用過三代自己就能轉型成功。@
行銷智慧:制造代工業者若要采用品牌行銷必須要有相當的準備
“本文作者現為多家中小企業產品行銷管理顧問,個人MSN與信箱為 cks1007@msn.co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