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波嚴峻的經濟環境,許多人都以“失去”的角度在看待。例如,媒體報導臺灣股市從5月下旬以來市值蒸發7兆4千多萬元,臺灣首富郭董在這波低迷的行情下財產縮水了將近百億,許多科技公司的大老板也都損失近10億,8百萬股民估計每人平均損失約90萬元。
媒體報導強調“失去”當然有其新聞點。大多數人早已習慣擁有,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多,不想失去,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與投資能帶來更多的富有。
問題是,環境永遠存在不確定性,景氣與不景氣會持續交錯出現,人生也不會永遠是順境。強調“失去”的負面思考,會讓人容易陷入負面情緒,引發更多的不快樂,進一步陷入沮喪與悲觀的無助感,造成錯誤的選擇與行動決定。
得失之間的比較,有時要看時間點。跟什么時間的你自己比較,會影響一個人看待自己的處境,也會影響一個人對未來的信心與行動力。
日本的貨運大王佐川清,從土木包工“佐川組”的老板轉型到“佐川貨運”時是一無所有,心情沮喪到了極點;幸好有一個正面思考的老婆打氣,讓他的心態回歸原點,從新以一個平凡低下的腳夫出發,成功后仍時時回顧當時離家時的“原點”--平凡踏實的腳夫,讓佐川清不論遭遇到任何挫折均能以正面態度面對。
這種回歸原點一無所有時的正面思考,能讓我們坦然接受失去,并以向日葵的姿態面對陽光,也能讓我們抱持希望迎向艱困的未來,擁有更多的信心做出更好的決策與行動。◇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