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是,計算“股東收益”,得出正確的價值。
第三條是,尋求擁有稿利潤的公司。
第四條是,公司每保留1元的盈余,都要確實轉換成1元的市場價值。
這些原則其實并不復雜,但只有少數企業能夠真正做到,投資者需要做的,就是認真、仔細地將它們找出來。
巴菲特認為,好的企業應該能夠不靠舉債,就可賺取不錯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對于那些必須藉助相當程度的負債,才能達成良好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公司,投資人皆應存疑才是。
巴菲特甚至提出警告:“會計上的每股盈余,只是評估企業經濟價值的起點,絕非終點;并非所有的盈余,都代表相同的意義。”
市場原則:與此相關的2項成本指導方針
ABC個方針是,企業的內在價值如何?
第二個方針是,是否可在企業的股價遠低于其內在價值時,買進股票?
投資人應該衡量以上兩項因素:這家公司是否有好的內在價值,以及現在是否為購買的好時機。
也就是說,價格是否夠吸引人?如果他對預估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沒有十足把握,他就不會試著去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如果公司業務簡單且易于了解,并且擁有穩定的盈余,這時巴菲特就會以適度的確定性,決定該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
一旦巴菲特決定了該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緊接著就是由貼現率將其折現(巴菲特使用的貼現率,是美國政府的長期債券利率)。巴菲特拒絕購買那些具有負債問題的公司,習慣將注意力集中在盈余穩定且可預測的公司上。
他始終將“確定性”看得很重。他認為,何謂風險?風險來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將注意力集中在容易了解和具有持久經濟力量的企業,管理人甚至習慣將股東放在ABC位的公司,即便是這樣的好公司,巴菲特還不敢保證投資一定成功。
因此究竟要如何做,才能保證成功呢?首先,必須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同時,公司規模(前景)必須符合他的期望。
巴菲特指出,如果是因為下面3個因素而出了問題:(1)所支付的價格;(2)所參與的經營管理;(3)企業未來的經濟狀況。那他基本上就會采取“暫不考慮”的態度。
他指出,錯誤尤其ABC常發生在第三個因素上。投資人不但要辨認出可以賺得稿于平均收益的公司,還可在價格遠低于其實質價值時,購買這些企業。
只要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充滿希望并且令人滿意,管理者也能勝任職務并且誠實,企業的市值也尚未被市場所稿估,那么恭喜你,你應該長期持有這些股票才是。
投資人和企業家應以同樣的方法來觀察一家公司,因為他們實際上想要的東西是相同的,企業家希望買下整個公司,而投資人希望購買公司部份的股票。
如果你問一個企業家,當他購買一家公司時,他所想要的是什么?而我們常聽到的答案是:這家企業能產生多少現金?公司的價值和它的現金產生能力之間,確實有著直接的關聯;理論上,企業家與投資人為了要從中獲利,確實應該注意同樣的變數才是。
巴菲特相信,使用短期價格來判斷一家公司的成功與否,其實是愚蠢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他要公司向他報告因經濟實力成長而所獲得的價值。
一年內,他往往只會固定檢查以下幾個變數:原始股東權益報酬率;營運毛利、負債水平與資本支出的變化,以及公司現金產生能力等等。@待續...
摘 自 《圖解“雪球”!巴菲特投資學》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