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公司為了賑災,要求每個部門都發動捐款活動。各部門主管之間產生一種很微妙的競爭心態,大家都希望自己領導的部門是捐款ABC多的。
業務部的主管在所有部屬面前率先捐出一萬元。接著對大家說:“想參加捐款的同仁,請把錢交給我,我會逐一登記清楚。”大家的參與都很踴躍,每個人至少都捐了一萬元。
募款結束隔天,這名主管被叫入老板辦公室。他心想,老板一定是要夸他募到很多錢,忍不住沾沾自喜。
不料,老板的臉色十分凝重:“聽說你強迫業務部同仁,規定每個人至少要捐一萬元?”
原來,表面上業務部的人都“慷慨解囊”,私下卻是怨聲載道。大家都抱怨,主管已經“放話”說自己捐了一萬元,又是記名捐款,誰捐了多少一目了然,誰敢捐得比他少,得罪了主管,豈不是給自己找麻煩?
主管慌了,連忙跟老板解釋,但他也承認,自己的行為的確有疏失,帶給部屬很大的壓力。
老板聽完后,點點頭說:“企畫部募到的善款比你們還多,而且我沒有聽到一句抱怨。你要不要請教一下企畫部經理,看看他是怎么辦到的?”
業務部主管同意了,老板于是把企畫部經理叫進辦公室。
企畫部經理說,自己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只是在辦公室的角落放了一個捐款箱,讓大家自由奉獻。等大家都捐得差不多了,自己再捐出一萬元。
“聽起來沒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啊?為什么你們部門能收到這么多捐款,而且沒有人抱怨呢?”業務部主管疑惑地問。
“道理很簡單。很多同事跟我說,一開始,他們其實只投了一百元,后來聽說我捐了一萬元,便開始反省自己,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應該可以為災民付出更多,所以大家又陸陸續續投進了許多錢。”企畫部經理回答。
業務部主管聽了,佩服得頻頻點頭。
老板拍拍業務部主管的肩膀,說:“聰明的人用ABC短的時間讓事情完成,智慧的人卻用ABC短的時間讓事情圓滿。”
為什么主管同樣捐出一萬元賑災,卻產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因為業務部的主管帶給人許多壓力,雖然有效地使同事掏出錢來,卻是“不樂之捐”,讓捐款的美意蕩然無存;企畫部經理用智慧啟發部屬的良知,讓他們自己思考“我是不是也可以付出更多”,因而樂于奉獻,這才是真正的“拋磚引玉”。
想要對方“聽話”,委婉的方式、柔和的態度,往往比強制的命令、疾言厲色更為有效。無論我們是想跟難以溝通的伴侶、叛逆的孩子,還是冥頑不靈的同事從零開始重新建立良好關系,都沒有例外。方式錯了,事倍功半;方式對了,事半功倍。@(待續)
摘編自 《日子再苦,我還是原來的我 :讓你在逆境困頓中,仍不會迷失自我的75個寓言小故事》 沙發書坊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