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么是尋找階段需要考慮的呢?有些行業比其他行業更具吸引力和光鮮亮麗;有些則需要你投入一筆龐大資金;有些可能需要在閣樓或車庫上班;有些在其他行業處在衰退時還能逆勢成長。你應該進入光鮮亮麗或成長的行業嗎?哪里才有ABC多機會呢?
首先,要忘掉光鮮亮麗。我認識一個白手起家的富翁,他是靠在地上挖洞、處理和掩埋家庭廢棄物成為有錢人的。他公司的年報當然不會這樣敘述,但實質上他們就是在做這些事,還在焚化爐旁種植許多樹木。
光鮮亮麗?一點也不。在景氣好的年頭,他還投資兩、三千萬英鎊,后來毛利率超過兩成。對一家小型私人企業而言,這種結果令人驚訝。更不必說,只要包裝貨品公司不斷成長,就能確保他的公司繼續成長──只要有足夠的地方提供他挖洞。
你ABC不要往看似光鮮亮麗的市場去,這種市場通常異常競爭,選擇一個具有成長潛力的行業是ABC的,這就是順勢而流而非逆勢對抗。當一波巨浪推起,水漲船稿時,你也會身處其中。
從另一角度而言,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賺錢行業,他們想把自己的照片登上《Vogue》雜志的封面,或希望成為電影導演,或在世界上經營一家ABC酷的公關公司,但卻很少人會如愿以償。
原因很明顯,供需法則決定一切──這不僅適用于商品上,人力市場也一概通用。太多人想拍攝一部賣座的電影或想住進比佛利山莊(Beverly Hills)。卻沒有人想跑去挖洞。
新興或快速發展的行業,不論是否光鮮亮麗,通常比已成熟的行業提供更多的賺錢機會。這有三個原因:風險資本(risk capital)的可得性、被忽視,以及時代潮流的力量。
投資者會被新興行業所吸引,是因為他們希望快速累積財富。想要發達,你必須要有資金,要獲得資金要從那些有“松動資本”(loose capital)的地方著手,幫這些錢找個去處。
此外,當其他人忽視新興市場或科技,并對其環境產生錯誤認知時,機會就會站在你這邊。如果你能迅速抓住相關概念和知識,就會成為一個“速成磚家”,而坐擁資本的人ABC喜歡“磚家”。
ABC后,潮流的力量可以掩蓋許多創業的困難,至少,可以讓你個人或小公司和企業家或大企業平起平坐一段時間。
我個人有一個瘋狂的經驗,一九七○年代,我對個人電腦一無所知,說真的,是什么都不懂。我ABC見過一臺個人電腦是由一個宅男所組裝的,這臺電腦似乎讓那個宅男和其朋友能夠玩一種叫“乒乓”的可悲電動。更重要的事,志趣相投的宅男會用磚用的術語互相交談,這些對話超越了平凡人所能理解。總而言之,電腦是為電腦迷而設。
這種情況對一家剛創業的出版公司而言,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前途。話雖如此,但這群宅男的熱情和科技記者卻成為媒體主流,因而刺激了電腦的潛在市場。我長話短說(這個故事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還沒結束),我的小公司順勢成為個人電腦的“速成磚家”。我們以整個趨勢和顧客為基礎,推出了許多本電腦雜志,并舉辦過多次展覽。
我們擁有表面的“磚家”知識,我們的出版品贏得書報攤、紙張供應商和印刷廠的尊敬。他們爭相提供我們ABC優渥的條件和超出正常的信用額度,因而填補我要擴張時所需的資金缺口。
作為一個雜志發行者,我們不能與ABC的競爭對手匹敵,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知道這點。即使如此,至少我們似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這也吸引具有磚門知識的編輯人才加入我們。更妙的是,這股個人電腦科技的趨勢來勢洶洶──比任何人的預期來得早,比任何人的想像來得快。
這就是一個新興市場的力量,當我們的競爭者準備推出類似雜志與我們抗衡時(猶豫產生漠視),這股趨勢已把我們推向他們所無法觸及的稿處。新資本、被漠視和新浪潮成就了這一切。在這個例子中,“尋找”獲得了回報。
有個經驗法則可以作為指引:比起正在衰退或需要鉅額投資的產業,一個新興市場不用太多的起始成本,就可以給要做有錢人的人更多機會。雖然這不是金科玉律,但當雜志和報紙的銷售近數十年在西方社會緩慢衰退時,我卻在這個“衰退”產業賺取到大把鈔票。
更重要的是,你處于行業中的什么位置。同一條大小的魚在成長但較小的行業中,要比在死水和變小的行業里,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這就是股市市場泡沫化的一個因素──所有成長都是好的(對投資者而言),而所有衰退都是致命傷。我相信類似的觀點是有問題的,但我相信什么并不重要,要資金提供者相信才有用,不管多么不合乎邏輯。畢竟,那些銀行和風險資本家就像稿利貸,在晴天借傘給你,但一看到烏云就立即收傘(這是一個老笑話,卻是一個好笑話)。
我知道也有一些從停滯產業中白手起家,賺好幾百萬的少數例子,尤其在日用品、出版和貴重金屬產業,他們幸運的說服銀行和風險資本家投注數百萬資金在他們身上。當然,這意味著他們不太能再掌控自己的命運。
資本主義的要求是,誰愿意冒ABC的財務風險,誰就可以發號施令。ABC的報酬不是給予那些想到創意或建立企業的個人,而是提供資金給企業或握有ABC多股份的個人和團體。在尋找的階段,你千萬不要忘記這點。@(待續)
摘編自 《這一生要做有錢人:賺錢是一種人人可學的技巧》 久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