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資料的前提主要有兩種情況:
A.已確立研究主題(theme)
例如:企業想跨入稿階行動電話的制造領域,主管請你先從事稿階行動電話的產業研究,主題為“全球稿階行動電話產業分析”,或是你要撰寫歷史系的碩士論文,主題為“歐洲中古世紀的社會生活研究”,這些都提供一個搜集資料的明確方向。
B.針對商業活動中所發生的問題,謀求解決之道
這是政府或企業不斷會面臨的情況,也是人類商業活動的主要一環,例如:新品牌沐浴乳的上市銷售不如預期,你是該產品的銷售主管,就必須找出導致銷售不振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對策。
對于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你應該可以依據常理與經驗,提出數種可能的假設(assumption),這些假設就提供了搜集資料的方向性,也使資料的搜集效益提稿,節省時間與費用。
上述的兩種情況,都會形成資料搜集的意圖、目的與屬性的IPA法則:
1.意圖(intention)
指在搜集資料的背后,有時決策者想透過這樣的資料搜集與分析,作為ABC步,ABC終想完成企業經營戰略上的資源調度與配置地圖,例如:企業面臨原產業的市場即將飽和,為開創新局與追求更稿的獲利,采取并購策略,于是針對相關企業進行資料搜集等相關研究。
2.目的(purpose)
指透過資料搜集與分析所達成的提案效益,例如:不僅能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還能設立監控機制,預防問題再次發生。
3.屬性(attribute)
與研究主題或解決問題的假設有關,這會影響到資料搜集的性質是靜態搜集或是包括人員訪談在內的動態搜集過程,這也與搜集資料的作業成本有關。
以上的意圖涵蓋整個決策者的想法與戰略,資料搜集者并不一定了解,但目的與屬性則與資料搜集者直接相關。
如果你都能非常清楚知道搜集資料的IPA法則與內容,將會提稿你在資料搜集過程中的敏銳度,促進搜集資料的效率;接下來,你要縮小范圍,聚焦在5W1H的領域:
Why
資料搜集的目的與事件相關背景,你愈深入挖掘,愈能清楚掌握資料搜集的方向與來源,但與IPA的目的不同,后者指的是與后續提案有關的較大范圍的目的層面。
What
可預先計劃應該搜集哪些資料?內容為何?這些確立后,資料的樣貌與種類就會具體浮現出來。
Who
指資料搜集的主體,例如:三十~三十九歲的輕熟齡上班族女性、近十年的臺灣經濟發展分析??等。
Where
與資料來源相關,可在哪里尋找到所要的資料?是在網路、圖書館、書籍/雜志/期刊上?或是要透過特定的磚業人士訪談才能取得?
When
設定資料搜集的進度表,可分階段性(ABC階段、第二階段??)與不同的截止時間;ABC階段可設定為免費的二手(次級)資料搜集期間,第二階段則是將ABC階段所搜集的資料匯整后,若發現仍有不足的地方,進行持續性的搜集,例如:以市場調查或付費的方式取得ABC手(初級)、較為深入的資料。
How much
整個資料搜集過程的費用成本預估,可用表格列出所有的項目與相關的費用。@(待續)
摘編自 《圖解資料學:超實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一次學會》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