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至少能得到一些,一開始必須先要求很多,這樣的說法我們常常聽到,但是這有效果嗎?是的,如果我們相信針對“門在鼻子上技巧”(漫天開價法)所進行的許多實驗能證明其驚人的效果,雖然這個技巧的名稱聽起來很奇怪。以下兩個實際操作說明的舉證,可以讓我們對此技巧抱持樂觀的態度。
由 Patch 及其研究同仁于 1997 年著手進行的研究,目的要讓路上碰巧遇到的路人,愿意接受一些較奇怪的事情。實驗目的主要需說服他們,讓他們愿意發 10 份傳單給周遭的朋友。傳單的議題是值得贊揚的,因為它主要在建立民眾的環保意識。
在“門在鼻子上技巧”的情況下,研究人員與一位經過的民眾攀談,他表示他是一個環境保護協會的會員,正在尋找有意愿發放“100”份傳單的人,傳單內容是關于資源再利用、減少使用有毒的居家產品等,發送對象包含發傳單者的家庭、周遭的朋友及同事等。
研究人員問受測對象是否愿意接受,想當然爾,非常多人都是拒絕這請求(幾乎是全數)。
在拒絕之后,研究人員表示他了解這的確不容易,所以繼續要求對方是否能至少發放 10份。在控制組的情況下,就無提出先前發放 100 份傳單的請求,直接問是否愿意發放 10 份傳單。
此實驗數據證實“門在鼻子上技巧”的確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其接受比率為控制組的 2 倍。
Millar 于 2001 年時,亦同樣測試這技巧的有效性,但是他主要確認的是要求的完成度部分。在上述的研究中,我們觀察到愿意發放 10 份傳單的結果,但是沒有去評估其完成度好或不好。
Millar 于 2001 年的研究,需要好幾百位的男女學生。他們一開始先參加的相關問卷調查,是關于人口健康狀況分類等級的主題。之后,研究人員對他們提出真正的要求:他們是否愿意在一張制式的表格上,詳細記錄 4 天的日常飲食行為。
在“門在鼻子上技巧”的情況下,事先要求學生記錄 1 個月的日常生活飲食情況,在他們婉拒之后,再提議縮減成 4 日。在控制組的情況下,則是直接提議 4 日。而學生口頭上的答應和實際的執行情況,則由表 8.3 呈現。
表 8.3 接受要求及實際執行達成的比率
項目 門在鼻子上技巧狀況 控制組狀況
接受比率(以 % 計) 84% 58%
實際執行達成比率 40% 14%
(以 % 計)
“門在鼻子上技巧”不僅讓較多人接受這測試,在其實際執行時,也投入了更多的心力,證實這技巧所產生的有效影響。
結 論
要求一件超乎常理的事情,被拒絕的可能性很大,但也讓之后隨即提出的另一個要求較容易被接受。對于某些研究學者來說,兩個要求間的落差,導致我們意識到之后的要求沒有那么夸張,而這樣的對比感,是在控制組較不容易產生的。
另外,這技巧與議價的方式是雷同的,雙方各退一步:要求者降低其要求,而被要求者ABC次拒絕后,也退讓一步轉而接受。因此,似乎是這兩個因素主要解釋了這技巧的效果。
不管如何,被要求者對ABC個請求的感受,讓這兩個要求間存在落差,而這樣的感受也特別是讓這個方法有效的原因。
另外,這個技巧呈現出雙贏優點,因為ABC個超乎常理的要求,其實也會有一些人同意接受;而對于其他還未同意的人,便試著找出其可能會接受的方法,故謂雙贏。 @(待續)
摘編自 《消費心理好好玩:為什么明明需要藍色的鞋子,卻買了紅色的?》 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