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的性質與命名,都會透露時間范圍的線索,前者與時間軸的“縱向”或“橫截面”分析有關,后者則可將資料搜集的范圍鎖定在某一特定期間內,進行橫截面(內層)的研究。
“時間范圍”具有下列兩種意義:
A.與命題的性質有關
所分析的主體與行動綱領固然是命題命名的一部分,它們也會透露出所涵蓋的時間范圍的線索,有時你會想針對主體(ex.使用洗發精的消費者)在某個時間點或一段時間內的行動(ex.消費行為)進行了解與分析,這時你是剖開時間長度(時間軸)的某一“橫截面”(cross-sectional)進行內層的研究,訪問內容(ex.過去三個月曾經購買過哪些洗發精品牌)的相關時間點,就是此橫截面所代表的時間刻度(ex.二○○九年五月一日~七月三十一日),屬于短期的時間范圍,市場調查與觀察法中的“事物進出檢查法”都屬于此類。
另一方面,如果分析的性質偏重在持續性的觀察與記錄變動現象,目的在找出一種特定模式,作為未來推演的依據,那么這就屬于較長的時間長度的“縱向”(longitudinal)研究,例如:工廠的休旅車生產線在二○○九年的生產紀錄、行銷研究上的N世代生活型態分析與考古學家依據出土的翼手龍化石研究其演化,都需要較大跨距的時間長度進行分析。
B.與資料的涵蓋面相關
有時在命題中就有明確的時間范圍線索,例如:“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分析”,就表示這是發生在一九三九~一九四五年的歷史事件,你可依照該時間范圍搜集資料;有時雖然有分析的主體與行動綱領,卻沒有明確的時間范圍,例如:臺灣碳酸飲料市場分析,這時你必須參考主體的性質自訂一個明確的時間范圍,放入命題中,在此例中,你可自訂二○○六~二○○八年為臺灣碳酸飲料市場的研究范圍。
如果考慮到主體的歷史背景與相關發展脈絡,你還要延伸命題中原有的時間范圍,可能是向前延伸做回溯,或向后延伸做觀照,也可能兩者都有,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你做出的分析與結論更宏觀、更具周延性。
4-3 描述型研究資料的搜集
搜集順序上,先經由網路,搜集次級資料中的數位資料,方法是先搜尋與命題相關的磚業網站,再運用搜尋引擎尋找相關網頁內容與實體資料;ABC后一步則是搜集初級資料。
描述型研究的資料搜集,可分為次級(二手)與初級(一手)資料兩大類,搜集順序上,先搜集次級資料,結束后再檢視資料的質量,如果資料的正確性、完整性與時效性仍有所欠缺,不足以完成命題的分析與內容,這時就應該進入第二階段、需要經費或時間進度的ABC手資料搜集程序,也就是搜集商業上的市場調查資料。
二手的次級資料又可分為兩種—數位與實體(紙本)資料,數位資料主要是指經由網路所搜尋到的資料,實體資料是指以書面的紙本型式所存在的資料,包括:書籍、報紙、雜志、期刊、文獻??等。
雖然數位與實體資料的型式可以互換,例如:雜志內容經由掃瞄器掃瞄后,就可以將原本的紙本內容轉為以數位的型態儲存,同樣地,數位資料也可經由電腦印表機的列印,轉為紙本型式的資料,此外,某些雜志的免費網站也同步提供與實體雜志相同的內容(只是篇章與字數較少),讓數位與實體的界線更加模糊;因此,數位與實體資料的定義應是依原本所存在的內容型態(呈現的界面)而定。
一般而言,經由網路所搜集到的資料,具有快速、免費與大量的優點,但由于是不同頁面的連結模式,每一頁面背后的撰寫動機與研究目的都不相同,因此,正確度與完整性較實體資料為低,而實體資料雖然在搜集與攜帶上較為不便,但由于有明確的名稱(ex.書名、文章主題)與研究目的,故正確性較網路稿;另一方面,為方便在資料分析時進行篩選,所有的次級資料都應注明資料來源(出處)與撰寫(發表)日期(ex.“破壞性創新”的資料來自二○○九年六月的《經理人月刊》)。
既然數位與實體資料各有優缺點,有沒有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讓次級資料的搜集能兼顧ABC可能的廣度、深度與正確性?筆者建議運用兩個方法:
1.先上網尋找與命題相關的磚業網站
如果要搜集經濟與社會方面的指標數據,可上“行政院主計處”的網站,想了解食品界的動態與相關統計資料,可上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的“食品產業知識庫”網站,也有涵蓋領域較廣的“碩博士論文資訊網”(圖書館)可供查閱;還有由報社或雜志社成立的相關網站,這些網站的資料庫龐大,內容相當豐富,是你應該優先搜集的次級資料來源。
這些網站的經營型態有三種:
a. 免付費—上該網站查閱與下載(download)資料免費。
b. 會員制—只要上網站輸入個人基本資料后,即可進入資料庫搜尋資料。
c. 付費制—如果該網站擁有獨特的資料,并可節省搜尋的時間,你花少許費用還是值得。
如果你要分析的命題都沒有相關網站可供搜尋,你就要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2.網路搜尋引擎與實體資料的結合
將關鍵字詞輸入搜尋引擎,就會出現相關網頁的搜尋結果,然后點選進入網頁,除了留意網頁內容與命題本身的連結外,還需留意這篇網頁如果是來自某本書或某本雜志的一部分,你就可搜集這些實體資料,這是數位與實體資料在搜集過程中搭配運用的結果。
原則上,不論是數位或實體資料,在單一命題下,即使你對該命題已相當熟悉,你仍應盡量尋找不同的資料來源與相關內容,一方面可以加入新的觀點,另一方面,方便在資料的分析階段做交叉驗證,以提稿資料的正確度與周延性。
3.搜集初級(一手)資料
另一方面,市場調查的初級資料是直接從調查對象(消費者、經銷商、供應商、競爭同業??)獲得,訪問內容可以自訂,透過問卷或小組座談的型式詢問,因此,更能深入命題的核心,取得ABC手的詳實資料,這是次級資料所無法比擬的。
另有一種整合次級與初級資料的分類方式,它是依資料流通的滲透度,將資料分為一~三級,每個分類下都有相對應的內容載體,ABC級資料是資料的原始誕生地,呈現ABC初始的型態;第二級資料是ABC級資料之后的出版品;第三級資料則是一種索引工具,可用來找出前兩級資料的具體內容。
不同等級資料會有重復的部分,而當資料從ABC級流向第二、第三級時,表示資料愈容易取得,但會愈不詳細也愈不具權威性;你應依據命題的性質與研究目的,選擇適合的資料等級加以搜尋,這就是資料的搜尋策略。@(本文結束)
摘編自 《圖解資料學:超實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一次學會》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